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寻踪济南隐士

2012-04-01 08:15 未知/ 吴永强 /

  ■隐士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空谷幽兰》问世后,人们了解到,如今在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的传统,有5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1000年前一样的生活。而在济南南部玉函山、五峰山、莲台山等群山之间,亦有三三两两隐居者,或为追求佛法开悟,或为寻得心灵宁静,遁居深山。

  玉函山寻隐者

  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当你把心灵贴近自然,其实也就贴近了隐士的生活。如果没有经验,探访隐士十有八九会落空。

  登临玉函山,便是为了寻找传说中的隐者。

  玉函山位于济南城区往南5公里,山名得自青鸟衔玉函的传说。清代于慎行《玉函山眺望》有“青鸟不归丹鹫远,仙踪佛地两徘徊”之句,从其卧佛山的别称也看得出来。山上至今留存诸多佛像,凿刻于山崖之间。

  山路崎岖,一位村民挎一个篮子,在我们不远处往山上走。我们注意观察,他的篮子里是茄子、豆腐等蔬菜。问他为什么带着菜上山,他说:“这是给山上的师父的。”山上有隐者?村民说是,他已经在山上住了很多年,村民自己也信佛,经常给山上的僧人送东西。

  村民把我们带到僧人的石屋旁,石屋建在山崖的佛像底下,门前摆放着炉子、锅碗瓢盆等简单的生活用具。屋门推开,一位60多岁、穿着僧衣和布鞋、打着绑腿的老者走出门来。

  老者是山东人,问他山东哪里,他笑而不语,问他尊号为何,他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意思是名号有什么重要?除了有点儿关节炎,老者身子骨异常硬朗,心灵清澈,走路健步如飞,爬山时,我们跟在他身后要一路小跑。

  老者每天都要爬山,按照他的说法,爬山就是修行的一部分,可以去山上采一些药材,村民送粮食和蔬菜上来,就把药材转送给村民。不过这并非一般意义的物物交换,不管是送粮食还是送药材都是自愿的,双方都不获取任何报酬。

  老者指着岩壁上的佛像说,“文革”期间,红卫兵开进山谷,挥动大锤,将89尊精美造像的头部全部砸毁,就连六七米高处的释迦三尊像,亦不能幸免。

  山脚下就是玉函山公墓,老者颇为自己能长久在此居住自得,“一般的僧人来了,都住不惯,镇不住山下的那些灵魂。”据他估计,玉函山周围埋了40多万人,很多是民国时期的老墓。

  中午,老者邀请我们一起吃斋饭。春风和煦,炊烟袅袅,别有一番风味。临走时,问老者多久没下山了,老者沉吟一会儿,说:“有两三年了吧,具体多久不记得了。”问他想不想下山,老者看看身侧的青山和石屋,笑而不语。

 

  当代人的隐居心理

  据笔者调查,除了玉函山,从灵岩寺周围山区、五峰山、莲台山到泰山、徂徕山,都有隐者的存在,他们大都以修佛为目标,一间茅屋一本经书,享受心灵和自然的救赎,很少与外界交往。

  他们大都自己种蔬菜,吃松树的松针和花粉,遵循严格的戒律。戒律使修行成为可能,如果你对自己不作要求,修行就会一无所获。

  他们或者承担深重的孤独与贫寒,栖息在僻静无人抵达之处;或者疾病缠身,平静等待死亡降临。他们拥有灵魂深处纯粹而坚定的一簇火焰。那就是坚持和相信自己的修行。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

  除了僧人,有些厌倦了城市喧嚣、人世悲凉的人也开始选择僻静之处修炼他们的内心。在柳埠神通寺附近,我就曾遇见过一位住在简陋石屋里的中年男子。男子告诉我他隐居的理由:经商失败,同时厌倦了商场的尔虞我诈;诚信崩塌,人格丧失,对社会秩序产生质疑;重拾年轻时的理想,在心灵净化的佛家圣地,写写诗文,勾勒小说,不失为一件快事。

  问他还要在山间住多久,男子说大概半年吧,“年前一定回去,回到牢房里去。”

 

  要修成正果,必先隐居?

  1989年,比尔·波特来到福建太姥山。在一个洞里,他遇见了一位85岁的老和尚。交谈过程中,老和尚问他,他反复提到的那个“毛主席”是谁。老和尚说,他是1939年搬进山洞的。当时这座山的山神出现在他的梦里,并且请求他做山的保护者。从那时起他再也没有下过山。弟子们和当地村民给他带上来为数不多的物品:面粉、食用油、盐,还有每五年左右一条新毯子或一套新衣服。

  比尔·波特写道,“回顾佛教2500年的历史,我没有发现任何一位大师不是先经过一段隐居生活而开悟的。”

  隐士有几种:道教隐士、佛教隐士和知识分子隐士。在佛教里,也有不同类型的隐士。净土宗隐士,通常终生隐居在山里;而禅宗隐士,可能会只隐居几年或几个月,他们只在山里待到见道为止,然后就下山了。

  在出家人成为隐士之前,他们通常要在寺庙里待上几年。当他们终于在修行中找到入手处的时候,他们就去山里住茅棚。再住上三四年,迟早会开悟。

  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里写道:“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做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了: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