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易富贤:人口减少不利于发展

2012-03-25 06:47 未知/ 杨百会 /

  易富贤是《大国空巢》一书的作者,他是民间计划生育政策讨论中影响最大者。

  《齐鲁周刊》:人口问题真的是当年鼓励生育造成的吗?要是当年采纳马寅初的建议控制人口会怎样?

  易富贤:人类发展指数(HDI)是联合国用来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HDI值为0.5是分水岭,低于0.5的国家,每个妇女平均生五六个孩子;超过0.5,生育率快速下降。1970年后,中国HDI跨过分水岭,即使不实行计划生育,生育率也会急降,人口远不会像马寅初预测的那样达到26亿。

  《齐鲁周刊》:我们的理解与马寅初的初衷是否有偏离?

  易富贤:马寅初那时主张生两个孩子与现在生两个不一样,建国初死亡率高,生两个才能实现马寅初的主要思想——维持人口总量不增加。要是当年依照马寅初的理论,现在中国人口只占全球人口的13%,2050年将降到不足8%,泱泱大民族就这样沦为小民族了。

  人们往往后悔没有做某事,其实更应该庆幸没有做某事。

  《齐鲁周刊》:庆幸没有在上世纪50年代就实行计划生育?

  易富贤:其实当年社会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不利于当时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因为要将婴儿抚养成人需要付出抚养和教育成本,这些投入需20年才能转化为经济发展能力。从民族长远利益看,这是战略投资。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与世界打交道主要依靠的不是资金、技术和资源,而是当年出生的人口,也就是充沛的劳动力资源。

  《齐鲁周刊》:1979年,《光明日报》发表《错批一人(马寅初),误增三亿》。减少这3亿人真能令中国富强吗?

  易富贤:减少3亿人,现在仍会有10亿,还是不能像中东那样靠卖资源致富,还得靠廉价劳动力起家进行原始积累。人口结构老化,养老问题浮现,消费萎缩,失业率比现在还要高。没有劳动力优势,外国企业不会涌向中国。

  就算人均收入有所增加,但需要赡养的老年人与现在一样多,实际生活水平不一定比现在高。中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在全球的份额也将一步步下降。有人说,要是中国只有两三亿人,现在一定很舒服。以巴西为例,巴西资源丰富,气候良好,面积相当于中国的90%,人口只相当于中国的14.6%,但社会发展水平与中国基本一致,综合国力还不如中国,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巴西照样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