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妆变迁史
娶妻不易,嫁夫亦难。由婚礼衍生的各种习俗,使得婚姻不再是男女媾和那么简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贞操观,娶老婆的最大资本到底是什么,怎样的嫁妆能够顺应时代,又合乎内心?
买一个媳妇的成本变迁
上世纪70年代,结婚讲究的“三大件”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加上“一响”即收音机,称之为“三转一响”。谁要是戴上一块闪亮的上海牌石英表,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带女方出门,左邻右舍都会羡慕的。
80年代的人迎来了改革开放。必须有了电冰箱(一般都是单门的)、电视机(一般都是黑白的)、洗衣机(一般都是单缸的)这“三大件”,才算成了家。
90年代结婚的人,其婚房大多还是单位分房。男方准备些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等一些首饰,房子搞个简单装修,外加彩电、洗衣机(摩托车)、录像机(影碟机)这“三大件”,就算是豪华迎娶了。
到了80年代末,租两辆婚车需60元;婚宴每桌60元,10桌共600元;喜糖200元;照相50元;家具500元,包括自己做的;东芝12英寸黑白电视420元;夏普录音机610元;衣物、被褥500元;另外还有单位分房的房租每月1元多。总共3000元可以把婚礼办了。
90年代末,开始为房子发愁。但当时装修不贵,1.5万元就能把新家搞得像模像样了;家具电器平均需要1.5万,婚宴花费开始上涨;婚纱照相大约要1000元;衣服和首饰要2000元。
而今,结婚三大件,房子、车子、票子,只是基础,一场婚礼下来,动辄十万数十万,甚至几百上千万都是有可能的。结婚不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还是两个家庭、两个集团的资源整合。
嫁妆多寡与老处女
在印度,平均每四小时就有一名女性因嫁妆问题而自杀死亡。女性出嫁必须有丰厚的嫁妆陪同至夫家,包括珠宝、现金和生活消费品等,是印度社会至今仍普遍存在的陋习。如果夫家对嫁妆不满意,女性常会招致虐待乃至暴力对待。
为女儿筹备实物嫁妆的风气从 足彩单场宋朝初期开始增长。到11世纪中期,事情看起来表现为,嫁女比娶妇要花更多的钱财已成理所当然。比如,范仲淹1050年为义庄制订支出的规则时,划出30贯钱为嫁女时使用,儿子娶妇则为20贯钱。
嫁妆的走高不久便达到不得不借债为女儿办嫁妆的程度。苏轼自述他借了200贯钱资助一位女亲戚出嫁。
司马光发现贪图嫁妆的风气在要做公婆的人当中蔓延,他鼓励“有丈夫之气者”打消用妻财致富或利用妻子的社会关系升迁的念头。
有些宋代官员感叹办嫁妆花费太大,以至于有的姑娘不能结婚。一位官员甚至把杀女婴的原因归结为负担不起过高的嫁资。侯可任华成(四川)县令时发现很多未婚的老姑娘,因为“巴人娶妇,必责财于女氏。”他的办法是按照家庭财产设计一个适当的嫁资指标,并宣布,超过规定数量的将受罚。一年之内,已没有一个未嫁的大龄老处女。
嫁妆革命:贞操资源再分配
100年前,女人最好的嫁妆是贞操;五四之后,女人最好的嫁妆是学历;如今,女人统统具备技能与知识,社会上反而发出“让女性回家”、“贞操是最好的嫁妆”等声音。
而今,一般的女人最不济也上过技校,掌握点儿赚钱的活计;同时上帝还抬高了房价,一般的丈夫工资都养活不起一个专业太太。女人嫁妆变多了,学历、工资、厨艺,还房贷不说还依旧兼职生孩子,唯一少了的便是贞操。女人成了兼职专家,男人成了二手收购。
从贞操到贞操,实际上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圣经》“申命书”第22章告诉世人:假如一个男子结婚后发现他的妻子已经不是处女,那么他的妻子要被带回自己父亲家里,让全城的人用石块砸死。女子的贞操被视为丈夫的私有财产,中世纪的欧洲女子普遍使用的贞操带,似乎就能说明一切。
那个时代,作为丈夫想当然的财产的一部分,贞操决定了一个女人的生死。
单身女硕士、雅品贞操网创建人、“贞操女神”涂世友说:“目前是很多富人占用了大部分的贞操资源,穷人只能娶富人的第N手女人了。我倡导守贞其实还是为中下层人服务。”
胡适先生很早之前便在《论贞操》中写道:贞操是一个“人”对别一个“人”的一种态度。因为如此,男子对于女子,也该有同等的态度。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