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逃离者们的成功学

2012-03-06 14:16 未知/ 吴越 /

  体制之困、教育之困、社会生存之困……被无数困境束缚的年轻人,怎样破茧而出?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乔布斯?从李娜、张继科、郎朗等人身上,不同的答案让我们困惑,也让我们逐渐明白了一些什么。单飞后遗症

  代表人物:李娜

  一项离政治很远的体育赛事,在中国意外地捆绑了诸多政治解读与争辩。人们乐于将李娜视为以个人之力挑战体制,并取得成功的英雄,从中寻找排解、自励与共鸣。一场胜利被反复而持续地阐释着。

  去年6月4日,29岁的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战胜斯齐亚沃尼,成为网球大满贯134年历史中,首位获得单打冠军的亚洲选手。

  李娜曾因为在“体制内”缺失动力和信心一度淡出,后来在“体制外”的诱惑面前才重操旧业,正如李娜自己获奖后都认为,是赞助商成就了她。夺冠后的得奖感言中,她只是说:“谢谢赞助商,谢谢组织者和球童,非常感谢自己的团队。”没有感谢国家。

  人民日报社旗下杂志《环球人物》也在微博中摆出立场:“现在李娜的冠军可以让她笑对批判她的领导:不是中国人没用,而是体制不行。”

  湖北官方为其设的庆功宴上,有官员敬酒说,“希望湖北能够复制更多的李娜!”李娜回了一句:“复制那么多干嘛。”

  李娜终究还是绕不开体制,“败也体制,成也体制”。

  体制内的各种最高荣誉、奖金,还有副处级头衔接踵而来。她还被任命为湖北省体育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这是一个副处级的职位。

  在各级官员的眼里,李娜的成功并非仅仅是个人的成功,同样也是体制的成功。

  张继科们的路径选择与依赖

  代表人物:邓亚萍、张继科

  “百度现在是众矢之的,应该学习中国乒乓球队的‘养狼计划’,让对手强大起来再去打败。人民搜索本身代表的是国家,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履行国家职责。你不用打败我们,你应该多帮助我们,多给我们出主意。”

  这是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邓亚萍的最新言论。无论是出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还是出任IT企业老总,她无法摆脱,也不愿摆脱的是她的乒乓烙印。

  邓亚萍的成功转型,在商业体育领域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是一种个体与国家的双重胜利。她的成功在于她的勤奋、坚韧与不可复制。遗憾的是,这种不可复制也昭示着我们体育空间的某种狭窄。

  在身退之前,邓亚萍不是自己的,她是整个国家的体育想象,是那个时代,我们强国梦的具体承载。这其中,有光荣与梦想,也隐喻着这个民族不堪回首的屈辱史。

  如今还要说的,是张继科。

  欧洲人发不出“张”这个音,因此称呼张继科为“藏哦”,叫着叫着就成了“藏獒”。教练刘国梁说张继科谁都不怕,有野性,但也有点控制不了自己,这点跟藏獒很相符。

  在鹿特丹世乒赛战胜王皓后,1988年出生的张继科挥起双臂竭力怒吼,双手用力撕裂了自己的运动上衣,向现场所有观众展示着新科世界冠军的风采。

  刘国梁这样评价张继科。优点是,“过去一年的表现无疑是最优异的,在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之后他也是进步最快的。”至于缺点:“他的血性让他很容易失控,爆发力太强让他很容易受伤,他与深圳的天气一样善变。”

  如今的张继科与邓亚萍时代相比,无疑拥有了更多的个人空间。空间的增多既是好事,也可能是坏 事。好的一面是,我们看到,张继科已经具备了一个商业体育偶像的种种元素,而坏的一面是,在习惯了乒乓式的成功路径之后,他如何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在艺术和政治间徘徊

  代表人物:郎朗、李云迪

  郎朗和李云迪,两个同样生于1982年的年轻人,凭着天赋和勤奋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钢琴演奏家。

  “你们觉得郎朗、张学友、伊能静谁更能吸引客户?”邀请郎朗做代言的一家叫做“雅培奶粉”的商家代表问在场人的意见。“当然是郎朗!谁家父母不想把孩子培养成郎朗啊?”在场的人几乎是异口同声。

  商家满意地颔首,为了请来这位代言人,他们付出的薪酬不下7位数。

  有人说:“是美国成就了郎朗的大师事业,除了钢琴上的进展,他逐渐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热爱生活的年轻人。”如果他留在国内,或许他会继续拿各种各样的奖项,但他作为正常人的生活会受影响,他弹钢琴所需要的丰富的情感会衰减。

  柯蒂斯音乐院院长格拉夫曼告诉他不要再参加比赛了,“比赛带给你一种特别的态度。他们把你的精力从弹琴的过程转移到获奖上。但在我看来,学习音乐不仅仅是获奖。你必须强调过程。”

  格拉夫曼说:“你是一位钢琴诗人,你必须去和人的心灵进行沟通。”在这样宽松的条件下,郎朗忙里偷闲,接触了许多音乐以外的东西,比如看电影、看球赛、和女孩子交往。

  关于李云迪,故事和郎朗几乎如出一辙。周杰伦说:“肖邦如果听到李云迪的演奏,应该也会醒过来吧!”

  在欧美乐坛,人们已将他的名字和上一代的钢琴巨星荷洛维兹及鲁宾斯坦联系在一起,称他为“浪漫派钢琴大师的接班人”。他的成功故事甚至被列为中国中学教科书的内容。他的成功被中国媒体颁发“国家精神造就者”。欧美媒体指出:他被国人视为民族英雄,实现了中国日益走向富强的希望。

  郎朗和李云迪,从来就不只属于艺术,他们还属于政治。这是艺术的悲哀,还是民族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