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一个民间打拐者的年终总结

2012-01-08 23:18 未知/ 秦振林 /

  ■体制之祸·打拐

  还有很多被拐孩子没有找到亲生父母,还有很多家庭没有找到丢失的孩子,但是,从民间到官方,一个有效的合作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一种公益性的社会意识已经蔓延开来。近日,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副理事长张群向本刊记者讲述了过去一年,发生在他身边的打拐故事。


 

谢先宾寻家故事续

  2012年1月2日,泰安市东岳大街建设大厦的一间办公室里,记者面前的张群还是像去年见面时那样消瘦,看起来颇为严肃,但声音和蔼。

  说起2011年印象最为深刻的案例,张群再次提起了“谢先宾”这个名字。在本刊第581期刊登的专访中,他曾讲述了谢先宾的寻家经历,不过,那还不是他的终点站。

  2007年12月1日,寻家6年的谢先宾来到陕西安康,沉浸在寻到“亲生父母”的喜悦当中。然而,电话另一端的张群在替小谢高兴的同时,心里却有了一丝隐忧。“由于安康谢家的儿子谢承理有两个‘头旋’,而小谢只有一个‘头旋’,如果谢承理妈妈没有记错的话,谢先宾应该不是他们的儿子。”

  但当时谢先宾和其“父母”均拒绝做DNA鉴定,张群心中的疑虑被搁置了,但有一点他很清楚,从谢先宾提供的线索来看,他的出生地就在安康无疑。

  2011年3月2日211420,张群对这个时间记忆深刻。陕西安康石泉老谢家的二儿子联系张群,说他哥也是丢失的,情况也与谢先宾所描述的情况差不多,请求帮助寻找。

  不久,石泉老谢家再次向张群反映,说他们丢失的儿子眉间有一个不太明显的黑痣。张群的心里顿生喜悦,因为在他的印象里,谢先宾的右眉间确实有痣。

  为了进一步验证安康五里镇老谢家与石泉老谢家是否与谢先宾有亲子关系,需要做DNA验证。“但小谢,我已经近三年没有联系上了。”张群说。

  通过网络、电话、公安等多方关系寻找,他在2011年3月4日联系上了谢先宾,并证实了眉间有痣的事实,“这样,小谢就几乎找到亲生父母无疑了,但还不能先告诉他”。

  后在张群的劝说下,谢先宾及安康的两个谢家终于同意进行DNA鉴定。结果很快出来了,谢先宾长达9年的寻家之路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痛苦的大多数:1个与8977个

  谢先宾是幸运的,虽然他的寻家之路一波三折,但最终还是如其所愿,找到了亲生父母。而在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的数据库里,共有8977个寻子家庭和4228个寻家孩子的登记信息。

  “1982年隆冬,或者是1983年初春,被两个穿黄大衣的男子弄走;记忆中还有一个词‘绵阳县’,或许叫‘X阳’;记得最清楚的是,生父小名叫‘石头’,生母叫‘春英’……”

  这是34岁仍在寻家的李永刚提供的线索。然而,“他是个命苦的孩子,几次找到相近的家庭,但在DNA验证之后,均显示没有血缘关系”。

  谈起这种情况,张群的脸上又浮现出了挥之不去的忧愁。这几年,他发的每一个帖子都有详细记录,“为了及时查看相关信息反馈,希望能帮更多的孩子和家长找到亲人”。

  “有太多的家长,不顾一切寻找丢失的孩子。他们骑着摩托车,甚至自行车走遍了全国各省,但孩子依然没找到。那些寻家的孩子,大多经历了悲苦的童年,他们的心情让人心碎。”张群告诉本刊记者。

  在张群的腾讯空间里,每个省份的寻亲登记信息都被详细归类,几乎每一个新发案例都被记载到了日志里,与之相关的网站、电话、照片被放到了醒目的位置。每天都有大量的访问者,他们,几乎都是寻亲大军中的一员。

  “民间的打拐”与“打拐的民间”

  根据张群提供的数据,2011年,通过宝贝回家网及志愿者协会共有182个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截至2011年12月30日,宝贝回家已帮助353个家庭团聚,而且这一数字呈递增之势。

  从2007年4月30日宝贝回家寻子网建立以来,至今已发展了2万多名志愿者。在这2万多名志愿者中,只有6人专职从事打拐,领取固定工资,而其他人都是在利用业余时间做公益,张群就是其中的一员。

  “志愿者参与打拐,还是一种民间的自发行为,处在打拐第一线的当然还是公安系统。这样一种民间与官方合作的有效机制已经建立起来,而且日趋成熟。”张群告诉本刊记者。

  2011年12月29日上午,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二楼会议室,公安部打拐办与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除了陈士渠和志愿者,还有爱心人士、著名编剧彭三源。

  彭三源已经向多位志愿者及寻亲者细致了解情况,以创作剧本。一部以宝贝回家事迹为原型的公益电影在不久的将来就会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