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东北召村:小悦悦回不去的故乡

2012-01-08 23:17 未知/ 杨百会 /

  ■体制之祸·留守儿童

  小悦悦事件回望——

  东北召村因是“佛山小悦悦”的故乡而备受关注,这个村子里,像曾经的小悦悦一样漂泊在外的孩子现在是一个怎样的状态,他们究竟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小悦悦只是这个村子随波逐流的附属品

  东北召村位于聊城市冠县万善乡。万善,顾名思义,应是个民风淳朴之地。孔子的弟子冉子曾来万善讲学,并葬于这里。这里甚至有个村子叫做“孝子哭”,是冉子病逝后,服孝者皆哭的地方。

  在去往东北召村的路上,出租车司机一边在崎岖的路上艰难行驶,一边提醒本刊记者:这里有拦路抢劫的……“拦路抢劫”与“万善”这个词相去甚远。

  1月1日,本刊记者来到东北召村,这个村子最近一段时间已经遭遇了太多的媒体轰炸,以至于村民一看到有媒体嫌疑的陌生人,便主动上前询问:“你们是去王春起(注:小悦悦爷爷)家吧?”

  王春起家的房子是农村常见的大瓦房,院子不大,但和周围大片的低矮土房相比,还是有些气派的。

  “王春起原本是在江苏常州开轴承门面的,后来他儿子将生意做到了广东。”一位村民对本刊记者表示。

  2009年,小悦悦出生在佛山,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那个繁华的都市度过,只是在春节或农闲时回到过东北召村。因为已有一个男孩,王持昌曾想过不要这个孩子,家里不富裕,又违背计划生育政策,但妻子舍不得,在她的坚持下,小悦悦诞生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谈到这一家人的时候,很多人只是说对王春起熟悉,对于王持昌夫妇和小悦悦兄妹,村民只是摇摇头,说他们经常在外面,并不熟悉。很多人甚至在出了那件事之后,看了电视才知道小悦悦原来是“长的那个样子”。

 

  孩子的选择:成为“轴承一代”漂泊,或者做“电瓶车一代”留守

  由于当地靠近全国知名的轴承生产基地——临清市烟店镇,所以像王持昌一样,外出做生意的当地人大多从事这个行业。据介绍,东北召村在外地销售轴承的门面,大约有500家,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两省。

  与小悦悦类似,这个村子的很大一部分孩子随着他们的父母在全国各地漂泊,“很多人在外面做生意,或者打工,他们习惯于把孩子带在身边,”一位村民表示。

  这些孩子从小就随着全国轴承市场的行情,四处漂浮,各种大小的轴承也成为他们童年的玩具,他们成为“轴承一代”,从小把轴承当作滚铁环,在无数个广佛五金城这样的地方度过童年。

  在东北召村的街头,很少会看到有孩子玩耍,在父辈们经常游戏的草垛或林立的秸秆前,早已不见孩子们的身影。即使出现,他们也是在成年人匆匆骑行的电瓶车后面,包裹得严严实实,探出一双小眼睛向外张望。

  本刊记者调查得知,村里面有个幼儿园,周围几个村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上学放学都需要接送”。

  于是每当放学时,就会出现壮观的景象:在幼儿园门口,聚集着大量的电瓶车,后面则站着接孩子回家的中老年妇女们。放学铃声一响,孩子蜂拥而至,每个车子后面都载着孩子扬长而去。有的三轮电瓶车狭小的后斗里甚至会塞进三四个孩子,当地人戏称他们为“电瓶车一代”。

  在一户人家,本刊记者看到,这家的孩子既不属于“轴承一代”,也不是留守儿童,祖孙三代均齐整的坐在一张桌子旁吃午饭,但破旧的房屋、斑驳的墙壁和主人的捉襟见肘均显示出了这种选择所付出的代价。

 

  贫瘠的土地与蒲公英般四散的孩子

  东北召村孩子命运的改变始于土地。

  当地对土地的轻视还可以从一个现象窥视出来:前些年因为承包地的年限不变而有些家庭的人口改变引起的重新划分土地纠纷,这几年已经非常少见。“即使把我的地全都给你,你一年能多挣几个钱?”

  土地改变的不仅仅是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在东北召村,出事之前不认识王持昌的大有人在,因为维系熟人的根基——土地已经支撑不了村民的生存,他们纷纷外出谋生,有的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乡里关系逐渐生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赤裸裸的利益合作伙伴关系。

  于是这个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开始坍塌,那种陌生的感觉千百年来第一次在东北召村出现,村里的孩子更多的被教唆“不要出去乱跑,乖乖呆在家里”。而被外出谋生的父母裹挟出去的孩子亦如蒲公英一样,风吹四散。

  因为贫瘠的土地已经不可能被植入这一代人,所以那曾经被土地和乡情包裹起来的乡村孩子从此失去保护层,开始向这个时代裸奔,路上不免有孩子会跌倒,就像小悦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