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举国体制的死穴在哪里?

2011-08-08 07:33 《齐鲁周刊》/ 黄健翔 /

  上海游泳世锦赛之所以会引起轰动,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欧美国家一直统治的主流项目上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这背后的动力却一直模糊不清,举国体制的影子如影随形般萦绕在金牌周围。

  早在去年,著名体育人黄健翔就曾将举国体制的死穴展露无遗。以游泳来说,举国体制赢得了一时,却赢不了一世。

  举国体制的死穴:全军覆没的团体项目

  为什么要反对举国体制的体育体系?看看三大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就知道了。尤其是曾经有过优势的女足和女排。一个没有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为基础的,国家砸钱少数“体育特种兵”埋头苦练攻关的体育体系,只能在那些非主流项目上摘金夺银,靠的是国家打个人、有钱打没钱、专业打业余。主流化市场化职业化项目,全完蛋。

  团队球类项目和田径、游泳这些主流项目基础项目,人才的成长周期、成长规律、成才概率,不是那些非主流奇技淫巧项目能比的,不是国家砸钱圈养一群人苦练傻练不计成本拿钱堆就能堆出天才和一个整齐的团队来的。需要的是参与这些运动的青少年的人群基数。天才的诞生是有概率的。所以,我们的三大球越来越完蛋。这不是我危言耸听,是体育局系统的高官自己亲口说的:三大球面临人才匮乏的危机。

  从1996年的奥运银牌、1999年的世界杯亚军到今天,短短11年,女足连亚运会奖牌都拿不到了……还有女排、女篮,过几年再看,男篮,男排……

  北京奥运那么大的主场优势,51块金牌、排名第一、压倒美国;但是,三大球和手球曲棍球棒球等等都算上的团队球类项目,全军覆灭,甚至不如1996亚特兰大和2004雅典奥运,已经充分说明了举国体制的死穴所在。

  这一体制,只善于搞小型、小个儿、小人群基数、小孩儿就开始专业化训练(在国外很难做到,因为家庭观念不允许,法律不允许把5、6岁的孩子送去接受每天超常时间的专业苦练)、市场价值小的、世界范围内对手竞争力小的项目,集中一些人花着政府拨款搞科技公关式的苦练,类似于一支国家投入的以为国争光为使命的体育特种兵,各方面保障优先,训练时间训练强度训练方法训练条件都是世界第一,不是职业运动员胜似职业运动员,吃国家俸禄不用担心生活不用考虑训练成本,于是,不拿世界第一当然就是失败。

  “我宁愿北京奥运少拿10块金牌,换来世界杯赛上那两脚任意球”

  有人问啥是主流项目?主流项目就是:别说拿一个世界冠军,就是一场普通国家队比赛的胜利,都足以胜过无数金牌的项目!

  谁记得西班牙奥运会几块金牌?可是,谁不知道西班牙足球队的欧洲杯世界杯双料冠军?谁不知道纳达尔?谁不知道西班牙的男篮世锦赛冠军?谁不羡慕日本韩国的世界杯16强?谁不记得99年女足世界杯亚军的辉煌?亚军也得到政治局常委全体接见!

  为什么刘翔的金牌和世界纪录那么令国人疯狂和追捧?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田径比赛里的短直道项目是黄种人的“禁区”,谁能进决赛就足够牛逼了,别说金牌和纪录了。

  为什么姚明没拿过NBA总冠军和世界大赛冠军也能那么“值钱”,因为篮球是大球,是国际化主流化项目,世人统一体育价值观认可的项目。

  这就是主流。

  但是,全盘举国无用无益,且效果不佳,危机早晚爆发。不妨将基础项目主流项目放开,把经费用于学校体育的恢复和健全,让体育回归教育,让子孙更健康,更多青少年接触体育运动,在普及基础之上,去海量的青少年当中发现人才、再行提高。

  有人说,不搞举国体制,不搞早期三集中专业化,就搞不过外国人,尤其是三大球和基础项目。这完全是胡说。

  三十年代的球王李惠堂时代,中国足球在亚洲称王称霸多年,球员主体都是知识分子读书人,从学校里踢出来的。没人给他们花钱投资圈养集中,照样称霸亚洲足坛。就连国际足联历史与统计协会,都承认李惠堂的成就,把他与贝利、马拉多纳等人并列为上个世纪的四大球王。他的时代,还是我们所说的“一穷二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万恶旧社会呢,以学校和社区为基础的足球都可以取得如此成就,何况和平稳定繁荣发展的今天?谁敢说不行?

  近邻日本的足球运动,就是扎根于学校立足于普及,根本没有采取我们的那些金牌优势项目的模式,现在已经领先我们不止一个时代了,未来我们男女足全面输给日本,还要继续输上十年二十年。如果说不搞举国体制就搞不好这些主流项目,难道是我们的孩子品种不如日本孩子?谁不知道中国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都是最好的?问题不是品种,是环境和机制。

  我宁愿北京奥运少拿10块金牌,换来世界杯赛上那两脚任意球。有一样愿意的吗?可惜,人家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