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皇后已归来,沙皇还会远吗?

2011-11-20 11:22 《齐鲁周刊》/ 秦振林 /

  ■情色普京·文化追问

  到底是谁制造了普京?是从彼得大帝延续下来的英雄传统,还是坚韧伟岸的俄罗斯文艺?是顿河上的孤帆远影,还是白桦林里的柔情蜜意?

  索尔仁尼琴:向普京投降

  2007年6月12日,俄罗斯国庆节。

  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处民居中,88岁高龄的索尔仁尼琴端坐着,等待总统普京的到来。当天的颁奖典礼索尔仁尼琴因为健康原因没能出席,而普京则在典礼结束后直接来到了他的家中。

  一个是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世界级大作家,一个是作风强硬、威震全球的总统,在国庆节这个有着特俗含义的日子里相遇了。

  1970年10月,索尔仁尼琴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么,什么才是俄罗斯文学的传统呢?这一传统与政治又有什么牵扯?不妨看一下索尔仁尼琴的言论。

  “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俄罗斯女作家尤利兹娅认为,“他能够改变社会进程,或至少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48%的俄罗斯人希望他回国担任总统。

  索尔仁尼琴晚年公开抨击美国和北约企图包围和孤立俄罗斯,赞赏普京为俄罗斯的复兴做出的努力。他认为西方民主危机严重,俄罗斯不应草率效仿。

  “我曾有机会对普京总统讲,为了维持俄罗斯的统一,必须加强政府的中央集权。”很明显,他是在期待一位政治强者的出现,在他的骨子里,俄罗斯必须是强大的,而且俄罗斯必然是会有英雄出现的。这在其著作和人生历程中可以得到强有力的印证。

  1973年,索尔仁尼琴在巴黎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古拉格群岛》的第一卷。“古拉格”是苏联关押政治犯的特别劳改营的简称,索尔仁尼琴把苏联比作海洋,“古拉格”像群岛一样遍布在海洋中。1974年,索尔仁尼琴被剥夺苏联国籍并被驱逐出境。苏联切除了一个“毒瘤”,而俄罗斯收获了一颗“良心”,世界也得到了一个与极权体制坚决抗争的思想者。

  在苏联垮台之前,索尔仁尼琴的批判与揭露入木三分,向世界揭示极权体制的罪恶。然而,当最大的敌人倒下后,他的枪口失去了目标,露出了彻底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面目。

  进入21世纪以后,垂暮之年的他能够与普京一拍即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普京的吹鼓手。他先前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独身一人出于良知与强权斗争。但他最后却是与强权结合在一起,认可强权人物的恣意专断,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即使是一生追求民主的索尔仁尼琴,也逃避不了俄罗斯的英雄情结,选择普京,恰恰是这种情结的体现。

  从彼得大帝到勃列日涅夫:那些自封的英雄

  其实普京的做法并不新鲜,以前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就竭力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汉子,他“胸前挂满自己颁发的勋章,还四次自封为苏联英雄”。俄罗斯民族感性、尚武,比较容易受偶像和“热血”感召,不但老百姓如此,一些大人物也不例外,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和朱可夫都偏爱高大英俊的部下。

  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空想社会主义感兴趣,参加了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但经历了假处决事件后,他又几乎完全否定了自己,并笃信宗教。在他身后,留给世人的是极端复杂和矛盾的长篇小说。

  他就像一头于荒野中寻找出路的野兽,在思想的领域里横冲直撞,有时脆弱的像个婴儿,但有时又如英雄一般。

  在这一点上,他的前辈、“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更甚。

  他很早就开始发表诗歌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也因此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最终,在政府预谋的一次决斗中,他成了真正的英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而与之相对应的统治者沙皇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强势,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二世,俄罗斯的政治版图急剧扩张。

  彼得大帝时期,俄国的国号首次定为“俄罗斯帝国”。这位身高2米多的皇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思想最开放、最富有改革精神的帝王。在军事和对外方面,他赢得了为期20年的“北方战争”,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和里加湾沿海一带以及波罗的海出海口。在南方,他夺取了亚速堡和巴库,控制了亚速海和里海的门户。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个出色的统治者,赢得无数场战争,同时她也是个极懂得享乐的女子。据称,她和彼得大帝三世的婚姻并不美满,性无能的彼得三世无法满足妻子的要求,惟有命贴身侍卫代替自己与妻子“圆房”。

  当彼得三世神秘死亡之后,叶卡捷琳娜二世正式成为国家统治者。据称,以性欲旺盛著称的她,一生拥有至少13名情人。而所有这些情人,都必须先经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闺中密友——女伯爵布露斯的“床上测试”之后,才能正式为女沙皇服务。

  亡也沙皇,兴也沙皇

  纵然历经沧桑与剧变,如今的俄罗斯人已经重新回到了恢复传统的路上:由真性情的真英雄带领人民,重返世界大国的行列。他们在心理与文化上的裂痕已经逐步愈合,对于沙皇的原谅与重新推崇集中反映了这一问题。

  1918年7月17日凌晨2时,当苏维埃行刑队举起枪瞄准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大小连带仆人、家庭厨师等等11人的时候,作为东正教徒的尼古拉二世不可能理解怎么会有这样的流血、这样的杀戮、这样的残酷,这位虔诚的教徒对着枪口只能发出一连串的“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沙皇尼古拉二世笃信东正教,一生应当说过无数的“爱”、“宽恕”、“兄弟”……

  2006年10月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皇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母亲玛丽亚·费多罗芙娜的遗骨从丹麦迁葬昔日沙皇首都圣彼得堡,引发了俄罗斯民众的怀旧热潮。在俄罗斯,有关沙皇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诸多兴趣。莫斯科的评论家们认为,这一事件有助于实现“民族和解”。

  俄罗斯人本身有着浓重的怀旧情结,从“祖国之父”彼得大帝的“俄罗斯帝国”,到苏联时代惟一抗衡美国的“超级大国”,直至普京时代的“尊严国家”,充分显示出俄罗斯人对历史光荣的怀念。在历经磨难和失落之后,“沙皇情结”、“大国情结”、“普京情结”似乎又重新唤起了这个北方民族对复兴的渴望。

  俄罗斯驻丹麦大使季米特里·留里科夫对此评论说:“皇后迁葬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我们正在恢复历史的公正性,恢复被中断的时代联系,认清历史真实,让一切回归它的本来面目。至于政治上的考量,它至少可以唤起今天的俄罗斯人对那个时代的美好回忆:在亚历山大三世的强权统治下,国家迅速变得强大,人们丰衣足食,精神道德充实,俄罗斯在世界上得到尊崇。这样的回忆何尝不是对今日俄罗斯的一种反思?”

  ■延伸阅读普京与少林寺  至今,在河南登封少林寺门口,不少人为游客拍照为业。摄影师向游客推荐一项特殊服务——与普京免费合影——在一张以普京在少林寺活动为背景的图片上,摄影师将游客放置在普京身侧。拿到照片,乍一看,俨然就是一幅游客与普京少林寺切磋武艺的图画。

  普京2002年访华时曾到北京大学演讲,在回答学生提问时他介绍说,虽然自己并不懂汉语,但是他的一个女儿正在莫斯科学习中文。

  普京的大女儿玛莎1985年出生在列宁格勒市,比她小一岁的妹妹卡佳出生在德国。2002年10月,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应中国方面的邀请,普京的两个千金曾到中国旅行。回国后,玛莎和卡佳开始迷上中华文化。

  卡佳迷恋汉语,对学习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同时还跟姐姐一起拜少林武僧释延康为师,苦学少林武术,姐妹俩可谓“文武双全”。

  2003年,俄罗斯的少林武术研修中心再次开班,招收了20多位女生,普京的两个女儿也在那时拜释延康为师。少林八段锦和洪拳成为两位姑娘的最爱。在《魅力普京》一书中,普京认为自己女儿的中国情结和这段学拳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2006年访华期间,柔道高手普京特意赴河南拜访了少林寺。

  普京和释永信曾在方丈室内谈到柔道的起源。释永信说,柔道创始人是杭州人陈元赟,在去日本之前曾在少林寺学习多年。普京答道,他相信这是真的,尽管这种说法在日本有争议。

  当方丈赠送少林武功秘籍给他的时候,普京礼貌地问道:“可否交给我的女儿们看?她们会非常高兴。”

  当普京来到镌刻着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典故的石碑前,释永信介绍说,这是为感谢僧人的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赐予了寺庙40顷土地,民间还就此流传下“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当时是少林寺最鼎盛的时期”,普京点头说,“这一段历史我很了解。”在一碑刻前,释永信指着一块石碑下的龟形神兽说:“这是龙的儿子,专门驮碑的。”普京马上笑答:“我就是属龙的。”

  普京观赏了武僧们的表演。在参观活动临近结束时,他邀请大家合影留念。为了使表演“童子拜佛”的8岁僧人释小广不被挡在镜头外,普京用单手轻松地提起他,并放在自己的左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