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时代
7月31日,上海游泳世锦赛曲终人散。中国游泳固然涌现出孙杨、叶诗文这样的天才,在金牌榜上面占据第二位,但最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终究还是一届属于美国人的赛事。
美国队所获8枚男子项目冠军,全部与罗切特、菲尔普斯有关,除了两项接力,两人共为本队贡献了6枚个人项目金牌,也是各队男选手中获得个人项目金牌最多的两人。美国女队也有8金进账,其中最突出的两名队员是老将索尼、16岁的新人富兰克林。两人分别都得到三项冠军。
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有一两个天才可以在比赛中狂扫金牌,就可以跻身游泳强国之列。
但是疑问在于:为什么游泳天才总是出现在这些原本游泳运动就发达的国家?这就像为什么足球天才永远出现在巴西这样的足球强国一样——也许哪里都不缺少天才的胚芽,缺少的只是让这些胚芽迅速成长的环境。
科学的训练方法,良好的竞争机制,长期的经验积累,因为强势而带来的足够重视和相应投入……这一切都是游泳强国能够提供给经过选拔而来的天才们的外部土壤。天才就是一条鱼,重要的是哪里能为他们提供最需要的水。
“一个如云麻雀总是灭掉孤独老鹰的国家是悲哀的。”
十几年前,美国巴尔的摩一家医院的精神科,经常会看到一个小男孩的身影,患有多动症的他面对医生,总是不情不愿。那时,他还不足7岁。
童年时代的菲尔普斯是个不知疲倦的淘气包,而且因为太贪玩,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大部分是B和C,甚至还有几门功课得了D——相当于不及格。不久后,医生又告诉了他的母亲一个不幸的消息迈克尔确实有问题,他患上了“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他精力旺盛,手总是闲不下来。菲尔普斯的母亲黛比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把儿子推向泳池。“的确是因为多动症,我才去练游泳的。当我在体育场上或游泳池里,我会觉得非常放松,无拘无束,通过释放自己的力量去获得快乐。”菲尔普斯并不讳言这一点。
黛比接受了医生的建议,让迈克尔服用一种名为利他林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试图控制病情。其实,身为儿童心理学研究生的黛比并不喜欢让孩子吃神经性药物,她觉得耐心的指导和鼓励才是治疗的最佳办法。幸运的是,一年后,也就是1995年,一个父亲般的男人走进了菲尔普斯的生活。
鲍勃·鲍曼毕业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儿童心理学系,是校游泳队教练。鲍曼发现了菲尔普斯顽皮背后的异禀,便找到其父母,告诉他们:“迈克尔很适合练游泳,以后别再让他玩棒球和长曲棍球了,跟着我专攻游泳吧。我计划让他在2000年参加奥林匹克选拔赛,2004年入选美国国家队参加奥运会,2008年打破世界纪录……”
这就是菲尔普斯的美国故事,但是假如菲尔普斯生在中国,剧本又会是什么?
其实早在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就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菲尔普斯生在中国,他还会成为“飞鱼”吗?
也许患有多动症的他会被视为异类;或许也会在老师、家长、社会的共同教育下,耻辱地成为高考落榜生,带着满身伤痕彻底沉沦;或者靠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生活的渴望,过上自己既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他人的生活。
但是,要成为“飞鱼”?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中国整齐划一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孩子们的个性和天赋已很难遇到伯乐。多数有自我意识的孩子往往被归为异类,甚至被无情地扫进时代的垃圾堆。
在这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孤品,但成长往往意味着被扭曲埋没,最终大多数活成一个样子。
真正健全的社会承认平凡的伟大,但必须为天才留下存活的空间。
一个如云麻雀总是灭掉孤独苍鹰的国家是悲哀的。
天才之后,不能再是无止境的等待
孙杨在泳池里的成功,使其一夜之间成为了上亿中国人关注的焦点。这种来得太突然的幸福总是会让人安全感不足,而孙杨的成功又会让人不可避免地联想到他的两个“前辈”姚明和刘翔。姚明2002年以状元身份登陆NBA,刘翔在2004年雅典勇夺奥运冠军,都让他们自身和所在体育项目的关注度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一夜之间爆出个俯视天下的王者当然对该体育项目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倘若细究起来这种促进绝大部分都停留在纸面上,对该运动实质的驱动微乎其微。
在姚明、刘翔成功之际,媒体疯狂歌颂,赞助商疯狂送钱,但是对该项运动本身以及同项目其他运动员的问津实则少之又少。刘翔伤停期间,110米栏的关注度便可见一斑。
人们已经习惯将这些人与该项目划等号,一旦这些人沉寂了这些项目又会一夜回到解放前。诚然,姚明、刘翔的成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不该被人无情抹杀,但中国体育在收获这些天才的成功后应该如何进行后续建设却是值得深思的。
姚明、刘翔、李娜们为我们刻画出中国体育美好的现在:天才们的一夜成名,体育与商业的完美结合。但你若越过天才,看看他们的身后,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还在“赤贫”中挣扎,他们的境遇只是被天才们的耀眼光芒暂时掩盖住罢了。
易建联便是天才们身后的典型例子,被誉为姚明之后国内最好的篮球运动员,在NBA过了四年颠沛流离的龙套生活,现如今要面临无球队接纳的危机,另外亚锦赛带领无姚明的中国队居然连伊朗都打不过,这是否意味着姚明的成功等同于中国篮球的成功是个伪命题呢?至于刘翔身边的史冬鹏们真的引起过多少人的关注更是不置可否。
没有未来的美好其实比丑陋更糟糕,中国体育也并非第一次陷入姚明、刘翔般的虚假繁荣,当年朱建华横空出世的时候与现在大同小异,只是当年媒体没有如今发达罢了。对于孙杨的成功是沉溺于当下的美好,还是居安思危,中国体育必须三思而后行。
朱建华之后是28年,姚明之后是9年,刘翔之后是7年,我们至今仍未看到任何超越哪怕是接近的身影。中国体育这种靠天才、天赋吃饭的恶习真的是时候改一改了。
只鼓励承传,不鼓励创新的文化土壤,不会缔造出乔布斯混蛋一般的奇才
改变体制说的容易,但当遭遇中国文化,瞬间就成为一地鸡毛。
这是一片只鼓励承传知识,不鼓励创新的文化土壤。作为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文化,有两个核心,其一是复古,“克己复礼”,要人们回到“周礼”;其二是建立和巩固社会层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要守本分,服从权威。
因此,数千年来,任何创新在中国都无比艰难,任何挑战权威的举动要成功都须要添加暴力,任何企图吸取其他文明精华的努力都伴随着辱骂,任何走向未来的脚步都格外的沉重。因此历史上为人称赞的那些天才,也只不过是熟背古代经典,或者“七步吟诗”“五步作赋”而已。天才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憋屈死了。
在中国,天才要想被承认,首先要有级别。也就是说,中国式的天才往往是领导。于是很多天才都改行了,去参加世界上最惨烈也最能改变命运的国考了。
在这个封建思维根深蒂固、强调中庸之道的国度,先天屏蔽个性和异质思维,天才之鱼毫无活水可言。
这个时代最大的谎言就是无限度地夸大情商,其实无非是对人情社会和潜规则集体无意识的认同。各类强悍的机构更愿意你成为达成团队目标的超级机器,如果你想早日出人头地,就必须无条件媚上,用厚黑和隐忍默默地超越自己同辈,先实现财务自由,再找寻丢失的自我。恋爱也许成了唯一的调剂品,有时还得为私奔让路。
在一个不允许奥运冠军先感谢父母的国度,怎么指望自己的公民敢于释放自我,进而真诚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我们的教育系统是为普通人设计的,是培养社会“螺丝钉”的场所。从小学到大学都过分强调传授和灌输知识,而不注重教人以方法,培养学生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被功利主导的社会,可以产生人类最杰出的阴谋家和工程师,但绝没有希望缔造乔布斯那样的混蛋一般的创新奇才。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