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一座桥将青岛拉出“岛”

2011-07-17 10:16 《齐鲁周刊》/ 齐鲁周刊 /
  “给整个山东经济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每一次从外地出差坐飞机回青岛,胶州湾大桥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姜言泉都喜欢选择一个靠舷窗的位置。他知道,天气好的时候,飞机降落时能够从一侧的舷窗里观看海湾大桥的样子。大桥映入眼帘的那一刻,他会突然有些莫名地激动起来。“波光穿透了桥面,S形曲线在胶州湾里从青岛向黄岛十分柔美地蜿蜒着,一段段逐渐成形的桥面,像中国画里‘意到形不到’的样子断续地衔接着,望上去如一条海中游龙,分外迷人。”

  在隔海相望的黄岛和青岛之间,横贯35.4公里的跨海大桥已开始跃入眼帘。作为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长,说起工程情况姜言泉格外兴奋:“海湾大桥建成后将成为青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交通枢纽,青岛也将从此走出一个‘岛’字,在胶州湾上演绎鲁版‘浦东神话’……”

  姜言泉经常眺望胶州湾这片蓝色的大海。他说建设青岛海湾大桥是青岛人的一个梦,是真正让青岛从“岛”上走出来的一项实在工程,因此倍感责任重大。其实,一座海湾大桥的建设绝对不只是局限于一个交通格局问题,在这一战略壮举背后是雄心勃勃的大青岛城市发展战略,是青岛经济重心西移和辐射经济圈北移,甚至“是给整个山东经济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在国家高速公路路网规划中,青岛海湾大桥是青岛至兰州高速公路青岛段的起点,也是山东省“五纵四横一环”公路网主框架中南济青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大青岛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交通支撑通道。

  一座桥的拉动力量到底有多大?

  大桥建成后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及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交通枢纽,缩短青岛至黄岛间路程近30公里,大大缓解超负荷运转多年的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进一步完善青岛市东西跨海交通联系,扩大青岛市城市骨架,缩小青岛、红岛、黄岛的时空距离。

  姜言泉说:“胶州湾大桥建成后进一步奠定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地位,为该区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的促进作用。”

 

  一座桥改变一个城市

  记者清楚地记得,几年前的一个中午,在青岛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的食堂里就餐,正好与姜言泉面对面相坐。他很简单地吃着在自助餐台上拣的几样菜,询问记者的伙食情况和在工地上采访的情况,然后感叹道:“我们一线的施工人员很辛苦,你们记者应该多去采访他们,多去宣传他们。再就是青岛海湾大桥的建设,在环境保护、在相关的科技攻关等方面遇到一些困难,我们的科技人员下了很大的功夫,付出了很多心血。”

  还在海湾大桥建设之初,有人就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建成整个海湾大桥需要多少吨钢材?混凝土累计需用多少方?在海里施工对美丽的胶州湾会不会造成污染?建设这么一座耗资巨大的跨海大桥能够使用多少年?

  姜言泉告诉记者,对这些担心他们早已通过媒体做过回答。大桥建成后共需要钢材45万吨,相当于一个年钢产量过千万吨的特大型钢企一个多月的钢产量;共需混凝土230万方。此外,位于大沽河航道桥主塔高达149米,相当于一座50层的大厦高度;沧口航道桥主跨度达260米。高科技加建设者的精工制作将确保大桥健康使用100年。

  “这是我国冰冻海域建设跨海大桥的一个样本,在跨海桥梁建设某些方面的探索,也许对之前的某些理论都是一种颠覆。”据悉,国家一直有在渤海湾建设跨海大桥连接大连与烟台的设想,青岛海湾大桥在其技术与科技攻关方面所提供的经验,绝对是一个成功的样本。

  作为同济大学路桥专业走出来的高材生,姜言泉曾参与过无数桥梁工程的施工,他称惟有参与青岛海湾大桥这样的工程才能够让人终生难忘,它带给一个人的意义虽然无法与国家意义相比,但作为专业人士的那种快感外人很难体会得到。

  “跨海大桥的建设能够充分体现青岛的独特气质。大青岛,就得有大气魄的建设项目来支撑。如此,胶州湾大桥责无旁贷地扮演起了青岛‘形象大使’的角色。”姜言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