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彭家声:“果敢王”的军阀岁月
从云南南伞镇向南,到果敢只隔一座山,这条路上走过明朝的残军、清朝的追兵,也走过不计其数的毒贩、赌客和华商。在果敢地区活跃着数支地方势力,最具影响力的是被称为“果敢王”的彭家声及果敢同盟军。这位传奇人物的个人史,构成了今日果敢历史演进的主干。
彭家声的“中国情怀”
“我家祖辈都是汉人,只是我们出生在这块土地上。”有很强中国情怀的彭家声讲着一口云南口音普通话,家里的对联,书写的文字,他配合解放军围剿中缅边境的国民党残军历史,都令人印象深刻。他自称祖籍四川会理县萨林大街人。四代前的祖辈一人来到果敢,做的是“翘头扁担”,挑钱银卖冥币,“后来才发了家,世居果敢”。他几次托人去四川原籍寻找亲戚,但一直没有找到。
“我现在有13个子女,5男8女。他们都有自己的位子。”在缅甸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彭家声的两位姨太太都是中国人,在果敢打仗期间,他的大多数子女都被送到了中国境内,由岳母帮助照料。因此,这些孩子大多数时间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度过的。
当年全面禁毒之后,彭家声开始寻找替代毒品的经济支柱,对华商也相当照顾。中国人到果敢从商或停留,可以随便办身份证,“喜欢把姓名登记成‘刘德华’、‘张惠妹’。”
“一个来自中国的普通人,在这里都觉得高人一等。”曾有人这样说。
过去在中国开影楼的四川人刘陈作彦,在果敢旅游的时候巧遇了彭家声,彭家声见他手中端着相机,就让他为自己照两张。刘陈作彦离开果敢时,被军人拿枪给截下了。因为彭家声觉得他拍照不错,把他留下当作御用摄影师。
后来,刘陈作彦就进入了果敢的宣传系统,他依样把中国县城的那套报纸、电视台系统搬到果敢来,竟一手建立起《果敢周报》和唯一的果敢电视台,成了“新闻局副局长”。
彭家声的一生,评价争议很多,但彭家声自认有“三个功劳”:开启缅北和平、禁毒和促进果敢经济发展。1989年,彭家声领导的果敢地方武装第一个与缅甸军政府达成为期20年的和平协议,实现了停火。他认为是自己第一个开启了和平之路。
实现停火后,彭家声又在缅北第一个提出了禁毒,“果敢是高山高寒地区,原来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经过从1989年到2009年20年发展,树立起高楼大厦,经济发展很好。”彭家声说。
彭家声认为,在缅甸果敢人有近百万人,果敢人就是华人,就是汉族。缅甸政府一直是“大缅族主义”,不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大部分果敢人没有正式身份证,不能去首都,不能在缅甸国内自由迁移,也不能出国,买不了机票。”
年过八十的的彭家声当时依然枪不离身,卧室里存放着各种新式枪支,每支枪里都是子弹满膛。在血雨腥风、群枭争霸的金三角,用枪说话曾经是这里不变的血酬定律。这是彭家声的一生,又何尝不是金三角的缩影。
“果敢王”是如何炼成的
2014年12月22日,缅北某地,一幢被椰子、荔枝、菠萝蜜、枇杷树环绕的普通民宅,“果敢王”彭家声对记者说:“这5年来,说我的版本实在太多了。”他笑着说,“有说我染病不行的,流亡泰国当寓公的,被缅甸政府招安养老的……可我现在不正坐在你跟前嘛!”
“最落魄的时候是2009年八八事件后几天,我只带着两名警卫员跑到萨尔温江边,整支部队也就剩下几十个人,没有枪,后面的政府军紧追不舍,甚至派人到缅北其他民族特区逼迫他们交人。”当年8月,果敢大部分地区被政府军占领,时任果敢特区政府主席的彭家声颇多被俘或生死未卜的传言。
彭家声回顾5年前的情景时说:“后来在泰国漂过一年,看病看了一年,最严重的时候连走路都不太方便。差点要了我命的是胆结石。但我还是挺过来了。可能是老天爷看我还没有做完事,所以就让我缓过来了。”
彭家声是一个地道的“果敢族”。他1931年生于果敢红石区头河村,父亲彭积昌一生共有七子,彭家声是长子,次子夭折。彭家兄弟六人曾全部在果敢身居要职,彭家声此前任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政府主席,老三彭家富跟随大哥常年征战,颇通用兵之道,素有“战神”之称,任民族民主同盟军(果敢武装)总司令。
1946年,彭家声进入果敢官立小学读书,这所学校系军民合一,教官多为黄埔军校毕业生。1948年毕业后成为自卫队军官,同期同学有罗星汉、坤沙等人。这两人,日后一个成为其死敌,一个成为其挚友和著名“毒王”,三人合称为“缅北三杰”。
1949年,彭家声参加了土司杨振材开办的进修班,共有22名学生,当年他18岁。该进修班的学生影响很大,果敢地区后来几十年的风云变幻几乎都由他们所主导。
据悉,彭家声个性强、性情刚烈、胆子大,在同学中颇有侠义之风,经常与人打架。结业后,彭家声被分配到土司自卫队任分队长。
1963年,彭家声追随杨振材的三弟杨振声起兵,两年后被缅军收编,但其后举起反政府大旗,成立“果敢人民革命军”带领30多人上山打游击。几年后,彭任缅甸东北军区司令。
二战结束后的果敢形成了三大势力主导的局面:杨家土司的地方民族武装、受缅甸政府扶持的罗星汉“自卫队”武装,以及彭家声领导的缅共民族武装。人们称此为果敢“小三国”。
1968年元月,彭家声反攻果敢,击溃政府军和罗星汉、杨振业部队。
占领果敢初期,彭家声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少税收,亲自接待上访人员,对部下和百姓更是爱护有加。因此,这段时期是果敢社会最为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内部宗派与小集团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分化严重。1977年彭家声开始隐居贺岛,直到1989年,他重出江湖,发动“3·11起义”,成立缅甸掸邦第一特区,并任特区政府主席。
从此缅甸境内的16支民族武装中,有15支放下了武器与政府讲和。“果敢之父”彭家声一时成了果敢的“民族英雄”。
“其实也就过了这几年的好日子,连做梦都是坎坷的。”不到4年时间,彭家声就被自己的得力干将杨茂良兵变赶出了果敢。1995年,彭家声卷土重来,和缅甸政府军同时进驻果敢,形成了对果敢的共管局面。
“大毒枭”的禁毒运动
1995年彭家声重掌果敢之后,为了迅速恢复元气,果敢的罂粟种植和海洛因加工进入了最后的疯狂。
果敢麻粟坝的鸦片在金三角远近闻名,所以交换鸦片的“烟节”也成了仅次于春节的重大传统节日。《果敢志》中记载:20世纪初期,每至春节后三四月鸦片上市,中国川、滇赶来的马帮,印度、泰国来的商贾,云集果敢老街赶“烟会”,时间长达半个月。
上世纪80年代初,彭家声也曾被国际社会宣布为金三角毒枭之一,被国际禁毒署列为了世界通缉的十大毒枭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昔日的大毒枭,却掀起了果敢乃至缅甸都最为彻底的禁毒运动。2000年,彭家声对烟农下达禁种令,2001年允许限量种植最后一季罂粟。从2002年起,再不许任何人种植罂粟,并承诺在2003年全境成为无毒区。
中央电视台某节目组曾远赴果敢进行实地采访。在昔日贩卖鸦片热闹拥挤的老街深处有一座守卫森严的高宅大院,这就是彭家声的住所。彭家大院里种植着各种花草,香气袭人,彭家声说他从12岁开始种花,只不过同金三角的每一个孩子一样,他自小学习的是罂粟种植。
在金三角,罂粟曾经意味着一种生存状态。但是,吸毒人数爆增,人心涣散、社会秩序严重混乱,让习惯于操控局面的彭家声突然感觉到,如果海洛因继续发展下去果敢地区就要消失,就不存在了。
更让彭家声没有想到的是,果敢同盟军杨副司令的三个儿子全部染上了毒瘾,而且大儿子很快因吸毒过量死亡,彭杨二人是最早结伴出来打天下的生死之交,杨副司令的大儿子也曾是彭家声想要培养的爱材,这让彭家声的心情跌倒了谷底。
彭家声通过种种途径找到了老对手云南临沧警方,表达了想要禁毒的意愿,为了彻底根除毒源,尽管经费紧张,临沧警方还是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给果敢百姓送来了种子和技术,另外从民间吸引了大量资金投资橡胶、甘蔗等替代种植项目。
国际社会的相关援助也随之而来,自2005年开始,,金三角地区实施全面禁种罂粟。
次年,彭家声个人投资200万修建一座大佛。央视的节目评论说,“军刀不放却要立地成佛,这就是金三角今天的真实缩影。”面对央视的采访,彭家声如此解释:“人嘛不能留芳千古也不能遗臭万年。我彭家声到底是一个‘毒枭’还是一个‘经枭’,这个凭天地良心让大家来评。”
2008年5月,彭家声个人投资300万的公路正式通车。
他给这条路取名为“幸福路”。
■延伸阅读
“缅北三杰”的毒品往事
在坤沙成为世界闻名的大毒枭之前,果敢最大的毒品头子来自杨氏家族内部——末代土司杨振材的妹妹、人称“杨二小姐”的杨金秀。坊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她的秘闻 和绯闻,什么善使双枪,烟不离手,什么双性恋,专门结交缅甸演艺界女星。
1949年,杨家曾经聘请国民党军队的教官在果敢举办过几期军事培训班,果敢后来的几位著名人物——“缅北三杰”:坤沙、罗星汉、彭家声,都出自这几期的学员当中。
罗星汉从武装押送毒品运输开始,一步步发展到拥有了自己的马队、仓库、海洛因提炼厂。到了70年代初期,他终于成为金三角的“毒品大王”,美国人称他为“海洛因教父”。
罗星汉虽然背有“毒枭”的恶名,但他对果敢人民也做过一些善事,比如出资修筑公路等基础设施。在他的善举中,最为人推崇的是他与军政府谈条件,在缅甸其他地区反华情绪严重、众多华文学校被迫关闭的年代,保住了果敢的华文教育,成为延续缅甸华侨中华文化的星火。
2013年7月6日,罗星汉在缅甸仰光家中去世,终年79岁。“缅北三杰”之一的坤沙也在仰光去世,不过时间要更早一些。1996年1月5日,坤沙向缅甸政府军投降,随后前往仰光,开始了被软禁的晚年生涯,2007年10月26日,坤沙在仰光寓所病逝。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