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一条河,一条路,一座桥

2011-07-17 10:10 《齐鲁周刊》/ 麦岚 /

  通过它们,历史和现实,过去和未来,回忆和梦想,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一切元素交织在2011。由此我们看到,交通史,其实就是不断超越自然和自我的历史。

  大运河的背影
  再造“都江堰”,大运河能否恢复通航?

  6月11日,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在汶上县南旺镇奠基。这是目前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是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点项目。

  这座被誉为“大运河上的都江堰”的工程曾经让19世纪初美国水利专家方维惊叹不已:“此种工作,在14、15世纪工程学的胚胎时代,必视为绝大事业”,“今我后人见之焉得不敬而且祟耶”。

  现在,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所在的汶上建设了大运河科技馆,运用沙盘、多维动画等现代科技手段,再现了南旺分水枢纽的壮观场景以及古运河当年船只来往穿梭的繁忙景象。

  乘舟从北京下杭州,或从杭州乘舟北上的梦想能否重现?

  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水利专家李殿魁认为,应该恢复京杭大运河全程通航的功能,这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一条大运河相当于三条单轨铁路的运煤能力,而且运费低廉。据统计,京杭大运河两岸仅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上海四省一市就有2亿吨的煤炭运输市场,如果复活运河水运,聊城、济宁两市有关县将很快成为晋煤外运的大市场。

  “大运河开通的意义要高于南水北调,因为大运河开发不仅是通航的问题,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大运河通航”最早的倡议者、山东交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许云飞说,如果能将大运河的通航同南水北调结合起来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即使不能结合,大运河的通航也要搞,“不能因为与南水北调有矛盾就放弃大运河通航”。

  白妞黑妞也躲不过大运河的没落

  清代光绪年间,济南大明湖畔明湖居,一段梨花大鼓远远飘出来,那人“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并没有想过,这段国人熟知的描写歌唱的文字,让主人公白妞和黑妞姊妹成为“历史名人”。

  白妞和黑妞自小随父亲沿大运河说书,后长居到临清。那时,临清运河两岸航船如梭,帆影入画,就连乾隆皇帝南巡,总经此地,龙舟十里,嫔从如云……正像明朝大学士李东阳写到的那样:“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流传下来的500余部明清小说中,涉及运河的有300多部,这些又大多与临清有关。

  大运河流经山东,使运河流域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临清的塔影钟声,聊城的会馆书阁,济宁的酱园茶楼,台儿庄的古镇民居。

  清末,呼啸的火车早已撼动了运河的根基。白妞姊妹来济南,固然是因为踢门槛的需要,另一方面,依靠运河船工一瓢清水所滋养起的临清,此时已经随着大运河而式微。

  据《光绪政要》载:如停漕将竣河工费、办漕经费、办漕官俸等项节省,“国家岁省数万开销,反多数百万盈羡”。停止漕运各项节省合计为银1000万两以上。

  1901年,由于庚子赔款及巨大军俸饷等开支,光绪不得不正式颁布停漕改折的命令。大运河已经不是南北交通的主动脉,有些流段堤岸坍塌淤塞,为居民开垦为土地,有些河道干涸断航,只能容纳小舟经过。临清的航运则完全恶化,“满目劫灰,元气不复”。据统计,乾隆年间到解放初期,临清城的人口由至少20万锐减到不足5万,临清也由直隶州重新降格为国民时期的县。

  另一方面,外国先进的轮船和铁路开始进入中国商人视野。他们看中外国商船“资本即大,又不患风波盗贼,货客无不乐从”。

  1907年,沪宁铁路告成,经两江总督端方与江苏巡抚陈燮龙奏请,将前一个年份的江苏漕粮先拨10万石,由火车运至上海,结果“试行车运,颇臻妥善”,效果很是理想,“自应推广”。他们甚至一度想将江苏的60万石漕粮全归车运,只是由于条件所限,约以40万石为率,归于车运。

  那时,铁路建成,火车运载,航线开通,飞机通航。漕运既停,运河也随之停用,因征运漕粮而设置的衙门、卫所等机构也逐渐革除。大运河,似乎退化为遥远的音符,成为交通史中华丽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