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1911:老商埠与济南火车站

2011-07-17 10:09 《齐鲁周刊》/ 秦关 /

  1904年,由胶济铁路而引发的山东利益的中外斗争,出人意料的催生了济南的开埠,绝佳的发展机遇迅速改变了济南的面貌,从交通到工商业为之一新。这种改变到了1911年已经基本形成了鲜明的发展格局。

  改变济南交通地理的两道活水

  1904年,离胶济铁路预计通车时间仅剩两个月时,山东巡抚衙门致函清政府外务部,请求在胶济铁路沿线最重要的济南、周村、潍县三地自开商埠,以维护国家主权。

  外务部很快对此事表态,秘密致函山东巡抚周馥,同意山东自开商埠。

  1904年5月1日,胶济铁路正式通车前一个月,袁世凯和周馥联名上奏,指出:山东沿海通商口岸,向只烟台一处。自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德国议租胶澳以后,青岛建筑码头、兴造铁路,现已通至济南省城,转瞬开办津镇铁路,将与胶济之路相接。

  而1908年6月开始建设,并于1912年11月通车的津浦铁路连同胶济铁路一起,极大地改变了济南的交通地理,并为这座老城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

  习惯上被人称济南老火车站的津浦铁路济南站,是远东最大的欧式火车站建筑,建成之后,德国商品便源源不断融入济南,其商业格局也为之一变,济南的商埠优势顿时凸显。

  1905年11月12日,济南举行了“华洋公共通商之埠”开业大典礼。此时周馥已调任两江总督,新任山东巡抚杨士骧亲自主持了开埠典礼。

  济南“王气竭水运衰,运河老铁路兴”的变化就此拉开帷幕。

  济南本为黄河、小清河码头,现又为两路枢纽,地势扼要,商货转输较为便利。

  小清河源出济南市西部睦里庄,汇集黑虎、趵突、孝感诸泉水,与黄河南堤大致平行东流,在寿光羊角沟入海,全长237公里,总流域面积10572平方公里,曾是省内唯一河海通航、水陆联运的河道。

  1891年,山东巡抚张曜命道台盛宣怀疏浚河道103.5公里,中断170余年的至出海口航运恢复。到1913年,小清河黄台桥至泺口码头已经成为了盐运专线——清泺小铁路,从而成为一条打不烂的水上运输线。

  100年前的“黄金走廊”

  铁路终于来了。

  张狂、傲慢、旁若无人的巨大“怪兽”,一路呼啸着从远方飞驰而来,巨大的轰隆声震撼了济南府。

  1904年7月,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在济南举行开通仪式。万千济南市民涌进火车站,争相观看这一从未见过的怪物。车头上、车头两旁站满了官员和洋人,车厢和车顶上则爬满了老百姓。

  一切都在变化。

  封闭了许久的济南人突然发现,这个“怪物”已经开始影响百姓的生活,它不仅能拉来洋人,还拉来了从未见过的洋货。德国生产的洋线、洋火、洋油等迅速在济南市面出现并流行,一时间,原本经营土货的济南商人纷纷改弦更张,卖起了洋玩意。

  济南以1905年开埠和1912年津浦、胶济两线汇交于此为标志,古城风水发生巨变。

  这一巨变在两个方向进行:一向是,城北水运码头泺口古镇衰败——财运南下;另一向是,老城里“财神爷搬家”——紫气东来。两股财气均汇流西向,直指新开辟的商埠区。

  于是,在短短一二十年间,新辟商埠“火穴大转”风水陡旺。济南又形成了这块比老城里繁荣得多的“招财进宝地,累银聚金门”和一条以经二路为主干的东西向“黄金走廊”。

  商埠与老城并立,土洋并举、东西撞击,旧中有新、新中有古,互争短长、相得益彰。古城济南也由此开始了它由一座千年田园都市向近现代工业化城市迈进的革故鼎新。

  自古商人天性趋利而动,济南城北水运码头日渐萧条。泺口古镇的财气如水流南下,老城里更是“财神爷搬家”纷纷向西。连接府城与商埠的普利门成了“香饽饽”,迅速崛起为一条黄金走廊。

  这条原名为“柴家巷”的小胡同顿时热闹非凡,扩街盖起了不少二层洋楼和无数铺面,街两边眼镜店、茶庄、药铺、洋广杂货行等商号林立、琳琅满目,其繁华程度并不亚于现在的泉城路。当年四乡进城的农民若到济南府逛了“普利门大街”,回去得给别人炫耀好几天。

  因此,济南以普利门为界,商埠与老城并立,形成了东、西两方天地。

  1904年开埠之前,坐船、坐马车、骑毛驴进入济南的洋人外侨不过360人。火车开通后的1918年,济南德、日、英、美、法外侨增至1005人,到1932年则超过了1万人。而此时济南人口也较开埠之前翻了一番,增至近40万人。

  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之际,日本在华商业机构发表了一个英文调查报告,指出济南不久将成为全省的商业中心,而德国驻济南领事处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一条铁路推动近代化和城市化

  铁路带来的自开商埠,影响不仅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全面深入地影响了济南的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让济南走上了近代化发展之路,真正开始了城市化。

  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的当年,第一家影院、第一家西餐店、第一家公园在济南相继诞生。

  铁路带来的另一变化是兴起洋式建筑的风潮。老火车站、洪家楼天主教堂都显示出浓厚的德式风格,一些在商埠区的华商,更多采用西洋建筑样式作为店铺。

  在胶济铁路开通后的第二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新式教育在济南得到蓬勃发展,这些新式学堂仿照日本和西方的学校制订教学内容,设置了大量关于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新课程,许多青年学生因此接触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1904年3月17日,济南第一个专收女学生的学堂正式开课。到了9月,第二所女子学堂开办。该校有学生数百人,并聘有美国教师。

  也正是在1904年,英国传教士怀恩光将原在青州创办的小型博物馆搬迁到济南,名之为“广智院”。开办后几年,观众趋之若鹜,即达数百万人次。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始于一条铁路的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