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济南向海洋游过去,青岛向内陆漂过来

2011-07-17 10:07 《齐鲁周刊》/ 齐鲁周刊 /

  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铁路文明终于敲开了山东这块尘封已久的大地。在一片散淡的农业文明的重重包裹和笼罩中,这条新开辟的道路运行着蒸汽机文明的节奏,展露着技术文明的锋芒与生命力。

  对于这条铁路的表层意义,诗人们语言中有一个最简单的表述:济南向海洋游过去,青岛向内陆漂过来。这条路的变化,在文化意义上无疑会让地处“天涯海角”的青岛改变边缘地位,同时又可以使齐鲁大地呼吸到西洋文明的气息。

  李希霍芬与胶济铁路蓝图

  胶济铁路最初在一个德国人的脑海中产生,这个人叫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他是一位德国旅行家、地理和地质学家、科学家。他多次来中国考察,丝绸之路的命名最早便来自于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

  1869年3月,李希霍芬踏上齐鲁大地,开始了3个月的实地勘测。正是他的到来,改变了山东的历史进程。

  李希霍芬对山东的矿产、物产、交通、港口等方面做了详细调查,尤其以煤炭资源描述甚详。山东的富庶使李希霍芬惊喜不已,在他眼里,半岛以西的广大腹地,宛如一条飘逸的黑绸带,上面缀满乌黑闪亮的煤和铁。沿坊子、博山一路西行,形成年代相近的煤层连绵不断,在博山以南,煤层又在黑色的山脊中起伏,矿脉时隐时现,向济南府方向延伸……

  这样诱人的腹地自然引发了李希霍芬设计一个自由港和一条连接伸向腹地的铁路的构想:“胶州湾的开放和上述与内地连接的交通线的开辟,是山东丰富的煤矿资源的前途所在……”这一次的考察,李希霍芬并没有到胶州湾,但他敏锐地意识到胶州湾的广阔发展前景。

  通过考察他得出以下结论:山东地区极为富庶,有可供使用的丰富资源和大量廉价劳动力,并且有位置优越的可供作军港和商港的胶州湾。此后他写了《山东及其门户——胶州湾》及《胶州湾的地位及其将来的意义》等著作,专门论述胶州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未来的重要性”。他把青岛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门户。

  在这几部著作中,修筑胶济铁路的蓝图逐渐清晰,李希霍芬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主张以胶州湾为起点修筑一条铁路经过济南通向北京和山西,为华北的棉花、铁和其他产品创造一个便利的出路,使进口货物方便地通往一些重要的地区。同时,大洋的船只也可以自由出入港口,将水陆连成一体。

  1896年9月5日,德国东亚舰队海军上将梯尔匹茨在送达柏林的考察报告中说:

  胶州湾和中国北部的开放城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港口;它是中国从上海直至牛庄之间唯一的天然良港。

  假如修筑一条69英里长的通往潍县的铁路或一条207英里长的通往济南府的铁路,则胶州的价值会更大。在山东占据重要地位的煤矿可得到开发,胶州湾的影响将不亚于显然被过高估计的大运河。

  于是铁路和港口把青岛拉入世界格局之中。

 

  袁世凯的哈欠与被改变的山东历史

  1900年3月21日,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麻烦之后,刚刚正式就任山东巡抚不到一个月的袁世凯,在济南与山东铁路公司经理锡乐巴订立了一份正式的铁路章程。尽管1898年3月6日的租借条约上,已经有“两国迅速另订合同”的约定,但是,合同的签署,事实上还是被拖延了。

  造成拖延的,不是锡乐巴,也不是袁世凯。

  3月21日当天在送走了锡乐巴之后,袁世凯冲天打了一个哈欠。

  1899年的夏天到秋天,因为土地的问题,筑路公司与当地的农民在高密等地陆续发生了一些规模不等的流血冲突。后来,事态被扩大了。1900年的1月,高密武生李金榜两度率兵拆毁枕木,阻止铁路的修建。1月11日,李金榜更率持有各种武器的3000人再度冲击筑路公司的施工现场,并向德国人开炮。事情到了这个份上,袁世凯只好电达锡乐巴,请其暂停工程,以待商办。

  然而,正是因为这些麻烦的出现,使得袁世凯充分地显现出了自己的作用。经过了袁世凯在济南发出的一个锐利的手势,事态开始向另外的方向转变,这成为了袁世凯和锡乐巴得以订立具有“华商、德商会同办理的胶济铁路公司,由华人、德人共同集股;地方官员帮助公司办理购地、租房、招工事项;由山东巡抚派兵保护铁路;铁路公司不得妨碍居民利益”等内容的铁路协议的基础。

  试想如果没有袁世凯,胶济铁路会不会驶向另外的方向并肆意扩张?济南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模范殖民地”?随着历史的推移,袁世凯于1900年3月21日在济南打的那个哈欠才逐渐明朗,一个哈欠意味着山东的权益与尊严第一次得到维护。

  1903年2月,已经接替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的周馥,委托驻柏林的公使荫昌转交给了山东铁路公司董事会主席菲舍尔一封信。他在信中说:“铁路像是为了永恒不朽而建的,但乘车旅行却相当节省。在铁路官员和地方当局之间存在着良好的融洽关系。一旦将来铁路完全建成,无疑会使商贸腾飞。”

 

  “交通之便,不亚西欧”

  1904年6月1日,一阵尖锐的火车汽笛声,划破了胶澳青岛的宁静:从德国人占领下的青岛通往济南府的铁路在当日全线通车。

  德国人建设的胶济铁路很快取得了经济效益,青岛港也很快取代了烟台港海路货物集散地的地位,1861年开埠的烟台,只因为没有一条通向内陆的铁路,被后起之秀青岛超越了。

  青岛火车站的修建和胶济铁路的开通,促使山东半岛的经济格局发生改变。原来,昌邑、潍县、胶州、高密、平度、掖县一带的进出口货物都由烟台港出入,铁路开通后逐渐都改在青岛港,在烟台的商号有些也迁往青岛。山东半岛的贸易中心,逐渐由烟台转向了青岛。

  “这条铁路也对早期山东的工商业起到关键作用,以胶济线为链条的青岛、胶州、潍坊(潍县坊子)、淄博、济南等地,逐步聚集国内外的工商业者。青岛的四方机车厂,屠宰场、日耳曼(青岛)啤酒厂、大英烟草公司。一批近代工业首先在青岛发展起来,并随着胶济铁路的开通,影响到济南以东的整个山东半岛。”《青岛建制一百二十周年史话》中如是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胜德国占领青岛,在德国人统治青岛16年后,日本人又统治青岛8年。日本殖民者先后在青岛至沧口铁路沿线建起了8大棉纺纱厂(规模到解放前被誉为全国三大纺织业基地“上青天”),并大量的移民日本人从事工商业,青岛市区迅速扩张,市南市北的格局基本形成。

  火车站的修建,为青岛的旅客与货物运输提供了方便,促进了货物流通,推动了铁路沿线一些城镇商业经济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人们的旅行时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向者由青岛至济南,须九日或十日,火车通后,则仅十二小时而已足。”一德国殖民者曾称,循铁路由北京搭车来青岛,再坐公司轮船径赴欧洲,“涉风涛而不惊,历风尘而不倦”,“交通之便,不亚西欧”。

  在100年前的那个雾气弥漫的早晨,青岛火车站所经历的或许正是一种戏剧性宿命的开端,在一个新世纪的黎明,目睹转变。

  而在铁路的另一头,一座古老的城市亦在快速的脱胎换骨。

  在商埠的带动下,济南商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外国商业资本进入济南,洋行林立。除此之外,济南的中国商人也开办了许多商号,它们开展小型的输出输入贸易,其中以经营药材、皮货、估衣、古董的居多。至1915年,中国商人在济南也已开设了一百多家新店。

  商埠的开辟,不仅改变了济南的商业结构,也使济南的工业得到了发展。

  1905年,济南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至辛亥革命前,济南共创办近代资本主义工业16家,加上其他带有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共有二十三四家。

  商埠的开辟也刺激了某些农产品的生产,其中最突出的是棉花。由于外商在济南的大量收购,原本很少植棉的济南,也出现了大面积的商品棉种植,并且技术不断提高,品种不断更新。

  济南成为山东最大的棉花收购地。小麦、花生、大豆的大量出口,也使这些农产品的种植得到迅速发展。济南农产品的生产开始与国际市场的需求紧密相联。

  第一家民族资本工业济南电灯公司、第一家商场式市场新市场、第一所外国洋行礼和洋行分行、第一家外国银行德华银行……胶济铁路的开通,给济南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