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社科院民俗专家叶涛:家之谱,国之史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族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蕴涵着祖先的图腾,流淌着家族的血脉,洋溢着族人的心香。
在这样一个宗族崇拜的国家,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个影响历史进程的大家族,这里面有着太多的史实有待我们去探寻,有着太多的偶然与必然需要我们去思考,也有着太多的悲欢离合值得我们去回味……
“一部家族的近现代百年史,就是一个透视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窗口”
宗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独特现象,在中国尤其如是,“家谱的价值,实际上与宗教、哲学所思考的是一个主题: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向哪里去?没了家谱,这个哪里来的问题就是模糊的。”
在一次次社会动荡和变革中,一个个家族劳燕分飞。而很多年后,家谱成了这个家族重新认祖归宗的重要依据,以及他们对自己祖先的珍贵纪念。
中国有句老话说,三十年不修谱就是不孝。如果按着祖上所言,今日有相当多的人是不孝后人。
好在,民间还有人在默默修谱。他们在寻找祖上的记忆,在续写家族的繁衍史。
然而,随着城市化这一不能阻挡的势力横扫中国,随着地区间和人群间的不均衡发展,我们的家族中人为了争取不同的生存空间,注定要各自奔散。
家族意识将越来越淡。如是,重修家谱,虽然重新勾起了人们对传统中国家族的美好记忆,但,面对渐去渐远的亲人的背影,我们无能挽留。
重新觉醒是因为曾经丧失;家谱传统在中国被非理性斩断后,就很难重新接续当年的美好了。
130多年前,从海南文昌一户普通农家走出了一位少年。他经南洋辗转来到美国,8年后回国来到上海。在此后的20多年中,他奔走教会,驰骋商海,投身革命,不仅创造了个人从一名学徒到享誉海内外的实业家、从一个虔诚的牧师到民主主义革命先驱的辉煌人生,成为“宋氏家族第一人”,更缔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声名显赫、光彩夺目的“第一家族”的不朽神话。这位传奇人物便是宋耀如,这个传奇家族便是宋氏家族。
而在过去百年的中国企业史上,无锡荣家的地位无可替代,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声名赫赫的名字:荣宗敬、荣德生、荣毅仁、荣智健,也因串起这些名字背后,穿越百年战火硝烟、浮华与覆灭时代的荣家精神。荣德生和荣宗敬曾说:“中国一半人吃我的,一半人穿我的。”
百年中国,始终存在着一条条源远流长的家族轨迹,深深地隐藏于时间长廊之中,就像一部纪录片,只要回头去看,它就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你的面前。
“家谱可以使我们更清楚、更完整的了解历史,它与正史是互补的”
《齐鲁周刊》: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双色球家族观念,修家谱对于中国人来说,究竟意义何在?
叶涛:当然,家谱与国史、州志是同等重要的,这些家谱对于研究中国社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文件和参考。
家谱,又称谱牒、族谱、宗谱等,是家族起源、世系传承、迁徙、风俗人情及家族人物等情况的历史记录。将家谱定位为家史,也许并不为过。在某种意义上讲,家谱是人另一种意义上的“身份证”,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
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大,国家修的正史与州志像《二十四史》、地方史等都是站在高处来看,“居庙堂之高”,虽可窥全局,但不到底层人民细微的生活状态。
但是家谱却可以深入民间底层社会,比较完整保留正史之外的许多东西。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而且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也能修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齐鲁周刊》:曾有人说,“一部家族的近现代百年史,就是一个透视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窗口”,您是否认可这种观点,请结合近代史中的宋家和容家谈一谈您的观点。
叶涛:家族是社会的缩影,一部家族的近现代百年史,就是一个透视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窗口。剖析一个家族——一个蕴含和传承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最具活力的基层组织,从一个侧面,可以窥见近代中国社会百年变迁的历史风云。
宋家和容家这两个家族,是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活标本。从辛亥革命到军阀混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至现在,历史都在这两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中得到反映。
这两个家族的百年沧桑、盛衰荣辱,揭示了百年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嬗变历程,再现了100年间中国上层社会的种种生活场景,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斑驳陆离的大宅门。这是中国百年家族中的活标本。其本身的沉浮也构成一幅富有苍茫之美的历史画卷。
《齐鲁周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红色家谱,又有何特殊之处?
叶涛:在我看来,他们的族谱与蒋介石的族谱没有什么区别,这些都是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通过研究伟人的族谱,可以使我们对那一段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