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国黄金的脊梁
专访烟台市黄金管理局局长苑文民——
烟台市黄金管理局局长苑文民是招远市张星镇人,从“中国金都”走出来的他怎样看待山东的黄金发展历程?他又有着怎样独特的乡土“黄金”情结?
烟台不仅仅有“招远黄金”
《齐鲁周刊》:我们知道,一提到山东的黄金,大家都会想到招远,这里面是不是有个误区?
苑文民:的确是这样,山东生产黄金的地区不仅仅只有招远,当然,招远的黄金产量最高,比如在罗山,山南面的招远部分产金很多,但是山的北面龙口境内却藏金寥寥,不能不说,老天爷真的很眷顾招远。
但是其他地区特别是烟台其他地区也产黄金。此外临沂的平邑归来庄也有金矿。
烟台的产量和储量均占山东省的90%以上,所以说到山东黄金,还是要谈到烟台。
这里要说明一下,从烟台总体看来,共有9个县市区拥有黄金生产企业。以2010年产量为例,其中招远市占约55%,莱州占约28%,蓬莱占约10%,牟平、栖霞和海阳也占有一小部分份额。所以说招远只是占到一半多一点,谈到山东黄金只说招远是不全面的。
《齐鲁周刊》:我市黄金产业在全国来看占有怎样的地位?
苑文民: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来看。2010年,全市自产和冶炼黄金总量占全国的32.7%,双色球近三分之一强。自产黄金46.86吨,连续36年居全国地市级第一,是第二名三门峡市的4倍。
山东黄金、招金集团、中矿金业为2010年度中国黄金矿产金十大企业,分别列第3、4、8位。在全国7家黄金上市企业中,烟台市就拥有3家,分别是山金矿业股份、招金矿业股份和恒邦冶炼股份。
《齐鲁周刊》:黄金资源最终会枯竭,那么下一步的工作思路该如何创新?
苑文民:现在我们希望黄金产量少增甚至不增长,减少现有储量的消耗,再造一个“地上黄金”。
当年王震专管招远
《齐鲁周刊》:如何看待山东的黄金产业在全国的位置?
苑文民:应该是这样,山东是全国最先发现和利用黄金的地区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商时代,山东就已开采和加工黄金,至宋代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黄金产地。山东黄金在总产量、利润、创外汇和黄金产量方面,均居全国首位,尤其是在全国十大产金基地中,山东省占有5个,是中国黄金名副其实的“带头大哥”。
《齐鲁周刊》:请具体说一下。
苑文民:有一个事实可以说明,1975年6月4日~6日,国务院主管黄金生产的副总理王震到烟台专区视察黄金生产,开黄金生产座谈会,6月6日亲临招远视察,指出要“努力发展黄金生产,大打矿山之仗”。
王震副总理是当时国务院专管黄金的,当时被派到烟台专门负责该项工作。
还有,1991年1月11日,招远县人民政府与国家黄金局签订“八五”期间黄金地质生产、建设投入产出承包协议。一般情况下国家部委是不会与一个县级机关打交道的,那时候国家黄金局直接绕过省里和烟台市,和招远联系,可见重视程度。
黄金的“地下交易”
《齐鲁周刊》:黄金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也经历了计划到市场的曲折过程,据您的了解,山东的黄金体制是如何演变的?
苑文民:山东的黄金体制演变是和国家的调整相一致的。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开始抓黄金。在当时国家缺钱的情况下,黄金是可以直接拿来当货币用的“硬通货”,实行国家定价,统购统销的政策,所有生产出来的黄金都必须上交国家,国家定价几乎十几年不变,有时候只是迫于形势稍作调整。私自买卖黄金属于走私。这种大环境大约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末才完全放开,比其他的领域改革都要晚。
1994到2000年应该属于“灰色地带”,由于国家的外汇已经非常充足,不再需要黄金的支持,这时候开始出现黄金市场,有的金矿为了更高的利润,把黄金拿到自发形成的市场上去卖。
这里面有个有趣的现象是,因为山东人比较老实,虽然山东黄金产量最高,但是最先形成市场的是在河北某地,那时候河北市场上充斥着山东口音的卖家。当时因为这件事还被省长批了一顿:“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怎么能干这种事?”
现在看来地下市场无可厚非,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黄金流通体制的改革。
到后来,市场已完全放开,而且与国际接轨,我们也开始用美元和盎司来衡量黄金的价值。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