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玲珑山下的金老板们

2011-07-03 17:33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他们因黄金迅速积聚资产;他们形成共同的消费习惯;他们捐资建庙讨好个别官员;他们到高档场所消费,动辄上万元;他们在北京购房、出国旅游、买车;他们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透过这样的纸醉金迷,还能想到的是,灰乎乎的金矿场,黑乎乎的矿工,对黄金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无节制的掠夺式开采,艰苦、恶劣的井下工作环境,简陋得几乎形同虚设的安全设施……

  财富与危险并存的蹦极生活

  经过多方联系后,记者见到了招远曾经的金老板王伟(化名)。“这样的生意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我才46岁,你看我头发都掉光了,我容易吗?”王伟对记者展示了一下头顶,说,“那些钱都是提着脑袋挣回来的。”

  在2000年的时候,井下“只出了一次事”,但这一年王伟啥钱也没挣,反而赔了9万元。

  大概也是从出事的那一天起,他就患上了“电话恐惧症”。如果在夜里,手机突然响起,一看是矿上的电话,他“全身的汗毛都会立即竖起”,这一晚上,也就别再想入睡。

  后来,他又患上“声响恐惧症”,有一次正在坑口和人说事,突然听到一声巨响,他以为是井下传出的动静,当场瘫倒在地,而实际上那只是一次爆胎。

  “我付出了这么多,坐个宝马也不为过吧?”他问。他曾斥资140万元买了一辆全新的宝马750。

  王伟说他只要想到矿上的事,就头痛。惟一能够让他放松的地方,是娱乐场所。实际上,他没事就整宿整宿地泡在各个歌厅,“这种地方不用费脑筋。”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资本大量涌入黄金开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夜暴富成为可能。

  和几乎所有的资源型城市一样,巨大的黄金储量,给招远带来的不仅仅是单一的财富。

  曾几何时,非法盗采成为招远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治安的心腹大患。“那时候只要给村支书一条烟,请吃顿饭,就可以拿到一块地,然后组织人进行开采。”出租车司机王师傅对记者说,“10个富豪里面得有七八个靠黄金发家。”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口号下的资源大利用风潮中,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与利益格局被“理所当然”地打破。在招远的黄金矿田上,省属、市属、乡镇、村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性质的实体纠葛缠绕,很快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交织成一个巨大的深远难测的迷宫。曾因“走在前面”而被当地嘉许的个体采金大户,进一步成为“金霸”的不在少数。

  一夜暴富之后,面对成捆的钞票,金老板们开始变得不知所措。

  据说绝大多数金老板都没有读完高中,这决定了他们特有的消费习惯:汽车和手机肯定是最新的款式,但家中一般不会有电脑。

  据说大多数金老板对现金都特别钟爱,他们觉得把钱存在银行里总是有点不踏实,就像把钱放在别人家里,因此存折和银行卡用起来总是有点别扭。

  一些故事在招远当地流传:某人去商店买衣服,店员看其穿戴土气,不予理睬,他要试衣服,店员戏谑道:“弄坏了你赔得起吗?”这人大怒,一掷千金,将整座店买了下来,而此人便是靠黄金发家。

  暴富李明君的黑色轨迹

  2004年3月18日起,一则寻人启事连续几天在青岛市多家媒体上刊出,其大致内容为:某女士驾驶一辆白色宝马轿车,于2004年3月10日晚与家人失去联系,若能提供失踪人或车的直接线索,家属将以10万元人民币重谢。随后几天,悬赏的酬金提高到了20万元。

  3个多月后,案情大白于天下,警方宣布车主已惨遭劫匪杀害,但出乎人们预料的却是,被列为本案第一被告的犯罪嫌疑人竟然是一个曾经拥有百万身家、年仅22岁的年轻人。

  他叫李明君。

  1982年9月24日,李明君出生在招远市阜山镇的一个农民家庭。8岁那年,由于父亲栾某在外面包养情人,母亲栾香菊与之离婚,带着李明君改嫁到了玲珑镇的李家。

  带着两个孩子的栾香菊嫁到李家时,还给李家带来了一口金矿的开采权。有了这口金矿,李家可以用“日进万金”来形容。李家最富裕的时候,家产曾达数千万之多。

  李明君上初中时,父亲买的一辆德国原装奥迪车就成了他的代步工具,这在当时的玲珑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0年,李父被查出身患癌症,并在一个月后猝然离世。李明君从母亲栾香菊那里拿到了60多万元的现金和一栋造价超过200万元的酒店以及那辆原装进口的奥迪轿车。这时,李明君18岁。

  他在社会上不停地结交朋友,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身边的这些“铁杆儿”的一切消费,都由他埋单。大酒店很快就没人光顾了,不久被迫停业,60余万元也花光了。

  此时的李明君已是身无分文。

  2004年3月初,李明君纠集了两个哥们,驾驶一辆借用的桑塔纳2000进入青岛,劫持一名开宝马车的女子,并将其杀害。

  最终,李明君被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

  李明君的继父生前是玲珑镇有名的富豪之一。招远市公安局刑警大队侯仁贤大队长亲眼见证了李家从兴旺到败落的历史。侯仁贤长不无遗憾地说,当初李家靠着一口金矿就轻而易举地一夜暴富,但财富的快速膨胀并没有解决意识上的落后。

  被黄金改变的一代

  一夜暴富只是少数人的幸运和不幸,在招远,更多的是生存在黄金产业链上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44岁的王丽娟现在是招远珠宝首饰城一家首饰店的店长,这家名为爱得康的珠宝首饰店,主要经营黄金制品,并且是台湾七彩玉的山东总代理。“这段时间是销售淡季,一天有四五万的营业额。去年8月黄金节期间,几天时间就有100多万的收入,全国各地的很多顾客会来光顾。”

  6月25日,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对来自潍坊的新婚夫妇从王丽娟手上买走项链、手镯、戒指等一套首饰,花去3万多元。王丽娟告诉记者,普通消费者一次花去三五万的人很多,但数额再大一点儿就很少了。

  王丽娟曾经在玲珑金矿工作,从1989年到2007年,她把自己大部分工作生涯留在了那里。她负责过磅,管理单位进出物资。王丽娟的丈夫是河北承德人,“1958年从全国各地往玲珑金矿调人,他父母就到了这里,他一出生就是金矿子女,1986年参加工作,顺理成章就进入玲珑金矿。”

  2007年,金矿开始减员增效,大批人员被分流,王丽娟就是其中一个。“女的35岁以上,很多下岗了,矿上一次性给25万元,买断工龄。”

  丈夫继续在金矿工作,“他不下井,在地面上开车,工资少一点儿,上个月发了将近一万元。”而谈到她自己,作为店长,“一年两万多元”,她说自己还算满意,但“你不知道现在钱毛成了什么样子,猪肉都要比牛肉贵了”。

  王丽娟向记者感慨:“我们这一代人,几乎把所有青春都给了金矿,现在虽然不在矿上了,但生活还是与黄金有关。”她没有想过除了黄金自己还能干什么,“人生是不能假设的”。

  距离王丽娟的店不远,张金平经营着一家金万福珠宝,和王丽娟不同,她不是店长,而是店主,“这个店就是我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