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村落文明
用“天人合一”的标准来衡量,村庄或许是中国最多、最大的园林景观,也是潜藏着最为丰富记忆的风水资源。
村落文化是民间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在宗族发展史上,谱系起着划分昭穆关系、统合族人的重要作用。而姓氏在村庄中的维系作用愈加明显。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族人互恤互助是宗族长期得以存在的社会合理性。中国农村行政力量的薄弱由来已久,在西方文明中,家族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它在中国却生生不息。
村落社会成员大部分是由有血缘、亲缘、族缘、地缘关系组合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群体,有共同的民俗心理意识和文化习俗,并共同创造简单淳朴、丰富多样、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传统体育,其参与传播、承袭的主体是村落广大群体。
家族组织是一个典型的共同体组织,它以先赋的血亲关系凝聚着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崇拜家族祖先,维护家族利益为家族组织的核心意义。它是传统上层社会的宗法观念向底层社会的渗透与扩大,并充分制度化的一种组织。家族组织依靠伦理意识、血亲观念维系着它的稳定传承。
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氏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习俗成为中国几千年的活态编年史,我们围绕着习俗能讲出无数种文化。村庄一天天远去,我们忘却了习俗的存在。于是,江南正月十五的傩戏班子,那些靠口传记忆着傩戏的老人们开始讨论,谁来出演明年的傩戏。年轻人忙着到城市里打工,已无暇操办这敬神的古事了。陕北的老婆婆放下手中的老剪刀,那古老的花样儿已不被村中女姓热衷。村庄里一个老人去世,就是一个民间图书馆的消失。陇东的皮影戏正在和电视作着顽强的抗争,电线通到地方成为它们消失的前兆。
于是,城市化开始扩展,扩展前是“生机勃勃”的拆迁,一个个几百年的记忆瞬间倒塌在瓦砾的尘土中。城市化成为消灭村庄的“动力”,承载着记忆的村庄越来越少,村庄和青绿的池塘越来越少。
那些口传生活故事的人一天天老去,演唱族群史诗最长久的艺人是那些已故去的长者。方言已不再是被人钟情的乡音,村庄又开始成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村庄,成为土地和庄稼的村庄……
最后的村庄,我们是过客还是主人?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