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红楼影像史

2010-07-16 16:01 《齐鲁周刊》/ 王亚丽 /

  从1924年梅兰芳的京剧片段,到李少红执导的《红楼梦》,历经86年改编历史,《红楼梦》在银幕上呈现出千变万化的不同姿态。

 

民国:从后现代到金嗓子


  最早将《红楼梦》故事搬上银幕的是梅兰芳。1924年秋,民新影片公司将梅兰芳演出的5出京戏片段,拍摄剪辑成一部两本长的戏曲短片,其中就有《黛玉葬花》。


  3年后,复旦影片公司拍摄的《红楼梦》,结构十分巧妙,以刘姥姥为全剧结构的主线,颇有点“后现代”意味。


  这部影片有一个奇怪之处,那就是大观园中的小姐丫头都穿着西装,林黛玉穿着西式长裙,脚蹬高跟鞋,头扎白色蝴蝶结;其他人物也都是西装加身。至于布景,则是雕龙柱与西式挂灯并列,太师椅与沙发共陈,当然这是当时的物质条件所限制。20年代的电影公司拍古装剧,因为财力有限,常以现代装束布景代替,并非“无厘头”式恶搞的闹剧。


  如今,这部剧的拷贝早已丢失不存,我们只有从遐想中领略它的风采了。


  1944年,由大导演卜万仓拍摄的《红楼梦》,达到了民国时期最高峰。袁美云反串贾宝玉,倒是有几分神似,但是女人演宝玉还是少了那种潇洒的感觉,脂粉气是有了,但举手投足之间看着毕竟别扭而不舒服。林黛玉是由金嗓子周璇扮演,早年身世就颇为坎坷的周璇将黛玉的忧郁扮演得惟妙惟肖,她在剧中演唱的《葬花吟》着实展现了金嗓子的风采,影响很大。


  在过往对此片的影评中,号称恢弘之作了,强大的演员阵容之外,布景华丽、制作精良也堪称一绝,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论华丽精良相对于林青霞、张艾嘉版本的《红楼梦》却稍显失色,估计与黑白片时代有关,没有颜色的冲击,对习惯了时下视觉享受的观众来说自然是少了不少魅力。


  
1980年代前:邵氏电影的“情色红楼”


  1961年香港邵氏电影版《红楼梦》被誉为红楼梦电影之经典。音乐大师王福龄的音乐将宝黛之恋的悲情带上高峰。导演袁秋枫高度概括了大观园众生相又凸显了宝玉、黛玉和宝钗的三角恋。


  1975年香港无线拍摄了《红楼梦》,时为无线一姐的汪明荃出演林黛玉。虽说当时汪明荃以28岁上阵,比原著中林妹妹的年龄高出一倍,可凭借当红人气旺,香港观众给予这个林妹妹评价还是相当不错。当年周润发刚出道,在剧中演蒋玉涵。


  1978年,张国荣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红楼春上春》,这同时也是一部三级片。张国荣出演贾宝玉,黄秀杏饰林黛玉。张国荣造型跟十足一个公子哥儿的模样。虽然是第一次“担正”拍电影,演技也算不过不失。


  1977年,由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执导的《金玉良缘红楼梦》,宝黛钗分别由当时如日中天的巨星林青霞、张艾嘉、米雪出演。其中林青霞反串出演贾宝玉,造型俊秀逼人,玉树临风。


  
1980年代后:经典是怎样炼成的


  87版电视剧《红楼梦》,由王扶林执导,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这部电视剧播出时的轰动,至今仍令无数观众津津乐道,这个版本的《红楼梦》是至今为止最受肯定的一个版本。众多毫无名气的年轻演员,因有幸在这场绮丽美梦中走了一遭,从此成为观众心中不落的明星。


  之后,中国电影家的艺术探索更趋多元化。这一时期,导演们对名著的改编也在不断探索。其中的优秀之作,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电影化的再创造。值得一提的为谢铁骊导演的6部8集系列故事片《红楼梦》,导演手法细腻,熔现实、虚幻于一炉,见典雅、豪放于一色,称得上是改编之作的巨制。谢铁骊由此而荣获1990年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90年代台湾华视拍摄的73集电视剧《红楼梦》,虽然由于拍摄时间较长,加上有些演员罢工或是空难死亡换角色影响了品质,这部戏还是比较成功的。华视的这个版本演员阵容也是空前的,这个版本的《红楼梦》中有一个内地演员池华琼,她演的是邢岫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