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王琪:谁说中国母亲不会“生”孩子?(2)

2010-05-29 20:13 《齐鲁周刊》/ 熊建强 /


  《齐鲁周刊》:是不是小孩在剖腹产过程中少了挤压的过程?


  王琪:因为孩子在子宫腔里面浸泡在羊水里。孩子分娩以后会建立自己的呼吸,往往通过产道的挤压,对孩子在气道里的液体会产生挤压,促进他的排出。我们曾经检索到这样的数字,一组是剖宫产的孩子,一组是阴道分娩的孩子。我们发现剖宫产的孩子出现呼吸道疾病的几率会增加。


  《齐鲁周刊》:医学标准上的高龄产妇是不是100%建议她剖腹产呢?


  王琪:并不是100%建议她,我们还要根据她的情况。如果这个母亲的骨盆正常,孩子大小适中,我们医生建议她适中地进行阴道试产。在医学上、医疗上任何一个措施和干预都是有相对的副作用的,这句话大家有一定的理解。


  《齐鲁周刊》:传染性疾病是不是可以通过剖腹产手术降低发病的概率?


  王琪:对于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它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胎盘传播。对于产道的感染也确实存在,尤其对艾滋病的病人,胎儿在通过产道的过程当中也可能有感染的几率。所以对艾滋病母亲大部分建议她剖腹产
  作为乙肝小三阳的患者,我们往往不建议她因为这个原因采用剖宫产手术。它是通过胎盘特殊的途径来传播。所以她在分娩的过程当中有可能会增加感染的几率,但是这方面我们拿出来的证据不足。实际上她可能通过胎盘已经传播了,但是因为这个妈妈又放弃了阴道分娩,有可能增加了相应的危险性。


■延伸阅读

 

接生婆:一个远去的背影

 

□熊苇杭

 

  “放松!用力!再用力!”一名额头布满细密汗珠的中年妇女,一边用手轻压着躺在床上的孕妇,一边柔声地安慰道。孕妇在大声地呻吟、翻滚,声音在寂静的山野里传得很远。中年妇女突然神色紧张起来,她看到的不是婴儿的头,而是一只脚。


  “胎儿移位了,难产!”中年妇女脑中闪过这一念头。她毫不迟疑地伸出两只手,轻柔地顶住婴儿的脚,慢慢地往回缩,直到婴儿的两只脚平了,她才松了手。


  这一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可中年妇女感觉是那样的漫长,此时,她才发觉,自己的两臂有些酸痛,内衣也已湿透。


  自古以来,中国城乡受落后生育观影响及医疗卫生条件限制,绝大多数产妇选择在家里生产,请妇女帮助接生,这些妇女逐渐成为“专业接生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人家生孩子大都靠村里的接生婆,而在某些山区,至今接生婆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把剪刀、一盆热水、一块脐带布,接生婆拿着“接生三样宝”就走家串户营业了。没有执业证的,收入要看产妇的家境,给钱给物都可以,并不太计较。那时,接生婆是一个很吃香的职业,每接生一个婴儿,不仅能吃上一顿好饭,还会受到婴儿全家的感激。


  某些山区有一种习俗,当产妇正在分娩时,小孩若迟迟不肯落地,接生婆就要打开箱子,把所有带盖的家具统统揭开,并打开所有的门窗和家具的抽屉,让所有有门的摆设物件全部敞开。还要唱催生歌:“大柜小箱开了口,娃子才敢往外走。”


  由于接生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所用的器械全是居家用品,不消毒,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比较高。而且,接生婆在接生过程中,也不戴经过消毒的手套,赤手空拳接孩子、包脐带,脐带经常发炎。


  如果孩子横位,手先出来,她就说,孩子讨钱了,快拿钱来。家人赶紧往接生婆手里塞钱,如果是儿子,还得加倍。生产不太顺利的农妇经常被弄得非死即伤。有这样的顺口溜:“大肚婆难过鬼门关,一脚在阳间,一脚在阴间”。那些接生婆就像鬼门关前一位门卫,产妇的生命就“捏”在她们手中。


  如今,“接生婆”这个古老的职业几乎消失。目前,全国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1.96%,母婴安全得到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