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上学去啦。希望这不是永别,我要活着回家。亲爱的老师校长,我来上学啦。您不能让坏人碰我,我要活着回家。”
——江苏泰兴幼儿园凶杀案后,“童话大王”郑渊洁写的歌词

100多年前,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全世界的幸福都抵不过无辜儿童的一滴眼泪。”在人类的一切罪恶中,最令人不堪忍受的是对于儿童的虐待。因为儿童是无辜的,他们没有成年人的“机心”,甚至没有基本的防卫能力。
当凶手们手持尖刀砍向稚弱的孩子们的时候,当孩子们发出惨叫的时候,在一次次揪紧心的同时,更多的则是深感忧虑:孩子们的安全究竟还有没有底线?究竟该如何避免这种惨案的再发生,如何避免让孩子们如花的生命瞬间而逝?
3月23日,福建南平男子郑民生,杀死8名、重伤5名小学生,制造南平惨案。
4月28日,广东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行凶事件,16名学生和1名教师受伤。
4月29日,江苏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发生恶性伤人事件,一名男子持刀冲入幼儿园砍伤32人,包括29名幼儿、2名教师、1名保安,其中5人伤势较重,有生命危险。
一连串的血腥事件让我们不禁质疑:是什么让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为什么鲜血会一次次染红纯净的校园?有关犯罪专家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犯罪是有传染性的。一种犯罪发生后,这种犯罪有可能被仿效而形成复制效应。
比如,发生在4月29日泰兴幼儿园的凶杀案,凶手有着许多与郑民生、陈康炳惊人一致的手法:向毫无准备的、手无寸铁的学生,而令人感到更为可怕的是,凶手所选择的是2-6岁的幼儿,有的刚刚学会走路,有的才刚刚开始学说话!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如何保护孩子?一系列血案之后,人们对于凶手的愤怒如同火山一般倾泻出来,而尤其令人愤怒的是,凶手竟然毫无悔罪之意,南平案凶手郑民生甚至对自己没有完成预定目标而遗憾:他本来计划杀死30个孩子。这样一个凶手,你尽可以说他丧尽天良,泯灭人性,但是,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选择儿童,因为儿童不仅是弱者,还是社会心理上的敏感点。对儿童犯罪,会让整个社会揪心。现在的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一旦出事,父母和亲友都会感到极度恐慌、哀伤。对一个孩子施加的伤害,往往会对其他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投下浓重的心理阴影。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孩子?!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