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李连杰:我们不是化缘的和尚(2)

2010-04-30 21:54 《齐鲁周刊》/ 熊建强 /

 

江湖还是那个江湖,李连杰已不是那个李连杰


    4月27日,李连杰在博客上挂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给他的信。


    李连杰附信写道:“亲爱的家人们,4月23日,我收到了这封托尼·布莱尔的来信,但我一直犹豫要不要挂在这里,做实事、把实事做好是根本,不想以此炒作、标榜、宣扬、让大家感觉我们在作秀。几经斟酌,考虑了几天,我还是决定让各位家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因为这封信,不是写给我个人,不是写给壹基金,而是写给壹基金大家庭、社会公益大家庭的每一位家人,更是给每一位有社会良知、大爱和责任感的国人。”


    的确,李连杰审慎了许多。在壹基金成立之初,李连杰“的确显得性急了一些。”他在给电影做宣传时也是三句话不离慈善,这让电影记者们难以交差。“受不了李连杰了。”他几乎在每一个场合双手合十,大谈慈善。这包括2008年他息影一年前的作品《木乃伊3》的宣传场合,“可他是个电影演员啊!”娱乐记者们抱怨。


    业内的指摘也曾出现,“我的每一分钱都是断胳膊折腿赚来的,要做慈善就不能停止工作,不干活就没钱做慈善了。”这是成龙针对当年李连杰息影一年专做慈善的说法,影射李连杰的慈善是借花献佛,拿别人的钱做的。李连杰对此大度回应:“只要是做慈善,用什么方式没关系。”


    李连杰用行动回应质疑:他一次次恳请大家支持慈善事业,支持“壹基金”。甚至,在成为“中华慈善奖”候选人后,他还表示:“我不希望得到这个奖项,观众与其给我投票,不如为我的‘壹基金’捐一块钱。”
  “继续拍电影,当作一个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为了‘壹基金’。”李连杰坦言,这个工作可以把他的慈善事业保持在一个公众媒体的高曝光率之下,“如果‘壹基金’有一天能够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品牌,电影随时都可以不拍。”


  李连杰2002年、2008年两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一次是因为《英雄》,一次是因为壹基金,正如《时代》周刊眼中的李连杰,他“缔造了从武术家变成慈善家的杰世纪”。雪灾、洪灾、地震、旱灾……壹基金成立3年来面临了数场大灾难,汶川地震李连杰亲自扛着救灾物资救援的新闻几乎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李连杰的身份变革比他的电影还要精彩。”


  如果仅仅是亲力亲为搬运物资、慰问灾民,一个人当然做不了很多。驾轻就熟的李连杰深知这点。“一个人,你以为你能背多少?背一百斤大米够不够?其实最主要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每一点点爱加在一起就是很大的力量。每一个NGO组织都要彼此配合,这样就能做很多事。”李连杰的主要目的,就是聚集起那些零散的力量。


  壹基金的奇特而强大之处在于,所有那些受到李连杰鼓动的人构成了一个罕见巨大的慈善联盟。这些人包括李连杰的老相识、长久盟友、商界人士、各路明星、大学生、崇拜者、白领、公务员、普通行动者,以及声名显赫的国际精英。三年来,壹基金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电子联络库,从联合国到外资银行,从政府到民企,从大学到NGO,只要需要,李连杰随时都能找到他们。


  “我的朋友名单没有排行榜。”他特别强调说,“全天下的人都是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