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李连杰:我们不是化缘的和尚

2010-04-30 21:54 《齐鲁周刊》/ 熊建强 /

本刊专访壹基金——


  如今,提及李连杰,人们更多地说的是他的壹基金和慈善活动。2008年汶川地震,壹基金总共捐赠1320万美元,名声大振。青海玉树地震,李连杰的表现一如既往地突出:带着10车物资,100多位工作人员,在高原地区坚持了近三天。公众评价:“回顾李连杰一路走来慈善之途,李连杰已然完成了从‘功夫之王’到‘慈善之王’的转变。”

 


 


  4月27日,本刊记者与壹基金取得联系,了解这些年来李连杰的慈善历程。

 

“有10多年心不在拍戏上,不停地思索宇宙的事”


  “在中国做慈善,没有信仰是做不下去的。”李连杰说。


  李连杰曾告诉朋友,“35岁之前,五光十色的选择,没有一个是我主动选择的,都是命运的安排。”35岁之后,他开始明白“后半生”的主题是什么,“清楚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信仰,是慈善。”


  李连杰十几岁获“全能”武术冠军后,却觉得世上有学不完的功夫,于是,转而求诸内心。多年下来,武学变成了“内外兼修”,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开阔。


  1982年,李连杰因出演《少林寺》的武僧觉远和尚而成名,在拍摄时,有位寺院的老方丈看了他一眼,就称他“有奇骨,应该出家。”他当时并未在意,十几年后的遭遇却使他相信冥冥之中有定数。


  2002年,他和好朋友陈岚坐飞机遇险,死里逃生后李连杰和陈岚一起皈依了佛教。“我到40岁的时候,恍然大悟,现在做的,才是我来世间应该做的事!”“我是个有佛缘的人”,李连杰说。


  大众知道李连杰做慈善,大多始于“壹基金”。事实上,早在“壹基金”之前的几年,李连杰就已经开始做慈善。“在美国,也曾建立过基金会,主要是帮助一些还不到犯罪程度的青少年,告诉他们怎么样面对生命。”李连杰认为,对佛教长达10年的研究、参悟或许是他义无反顾投身慈善的根本动力,“10多年没有好好学英文,心也不在拍戏上,却在很努力地探讨佛教的世界观,不停地思索宇宙的事。”


  真正给李连杰带来心理巨变的是在2004年。


    那年圣诞节前夕,李连杰携全家人去马尔代夫度假,不幸碰上了印度洋海啸。与死亡擦肩而过后,李连杰开始思考:“当大难来临,金钱,名利,完全没有意义,在那一刻,生命完全平等。我们这些留下来的生命,如何活出意义?”“我迫切感觉一刻都不能停了,我必须干点什么,我找到一个方法可以跨宗教、跨语言、跨越一切,这就是慈善。” 


    海啸后,李连杰为筹备成立壹基金潜心研究了3年:亲自到中国台湾、印度、泰国以及美洲等全球NGO组织考察,以了解中国特殊的慈善环境,咨询律师来熟悉完全不同于电影行业的游戏规则,并请贝恩中国公司为“壹基金”度身定做了调查报告和未来发展规划。挂靠在中国红十字总会下的“壹基金”并不是独立的法人单位,但却有一套相对严谨的运行架构。2007年4月,“壹基金”正式成立,倡导“壹基金,一家人”的全球公益理念,推广一家人互相关爱、彼此关怀的慈善互动模式。


    公共场合的李连杰,手上总是戴着一串深蓝色佛珠。“上次我虽然幸免于难,但谁也不知道下次意外什么时候来临,就像佛教中说的无常。我忽然意识到不能等到60岁退休之后再专心致志地做善事,我应该现在就从壹开始。”


  如今的李连杰在现实中以侠义之风辗转江湖,乐善好施。“他一直在努力做一个成功的慈善家。”壹基金执行主席周惟彦如此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