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老板的财富革命
随着上海男篮8年之后又一次进入季后赛四强,姚老板、姚钱树、股神……关于姚明的称谓随时都在更新。
姚明一直在创造奇迹,而如今,一个新的姚明开始了一场与以往不同的革命。在他步入“后运动”时代,开启自己商业帝国之时,商业资本开始与明星效应对接,国际理念开始颠覆我们的传统。
或许,多少年之后,提起姚明,你会首先想到一个商业领袖,其次才是篮球,就像一提到李宁,你会首先想到一个民族品牌,其次才是体操一样。
毋庸置疑,目前的一切正朝着最有利于姚明的方向发展。
2010年3月31日,上海浦东新区源深体育馆,异常兴奋的球迷高呼“匹萨匹萨”,当最后时刻来临,球迷全部站起,手舞足蹈,几近癫狂。虽然季后赛球票价格小涨,却无法阻挡一票难求的盛况继续上演。这天上海队以123比117险胜辽宁队,时隔8年再次杀入CBA半决赛。
去源深看篮球,已取代去虹口看足球,成为沪上一道新的风景。
多年商业试探的经验让姚明一下子抓住了致命的根本,知道如何以四两拨千斤,整合利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资源,如何利用行政资源,“明王朝”大手一挥,立竿见影。
“洋务运动”初见成效:邓华德的国际气质
遥想当年,对于以往半职业的上海队来说,任何一点变动都是复杂无比的,就连装修一下陈旧的办公室都苦于“不好申请经费”,更不用说自由聘请外援、外教。
上海队的迅速成功得益于“姚明模式”,除了强大的个人号召力之外,姚明给上海队带来的是体制上的变革,他的出资收购和之后的托管都是在尽力使上海队完成向职业化的过渡。在俱乐部具有独立运作资格和能力之后,球队的改造才能够顺利展开。
2009年12月19日,深冬的上海冷风瑟瑟,姚明首次以球队老板的身份亲临源深体育馆为上海男篮加油。“姚老板”开始了改造上海男篮的“洋务运动”——以NBA商业化模式“试水”CBA俱乐部。
姚明很精明,在职业篮球生涯晚期,“姚钱树”的“神话”开始从球场过渡到商场。
在以NBA的商业化经营模式开展各项活动的同时,在球队管理上“姚老板”同样以NBA先进的管理理念,祭出“大手笔”。
在修复了与兄弟刘炜的关系之后,姚明做出一个惊人决定,那就是以“身体原因”,不再与自己的昔日恩师、执教上海男篮长达14年之久的李秋平续约,而是聘请了洋帅邓华德。
邓华德的到来为CBA带来了更多的国际气质。
在他到来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职业主教练,不仅仅是穿好西装站在场边,而后在暂停的时候拿着个小硬板在那画线,嘴里说的永远是老三篇——抢篮板啊、注意时间啊,大家加油阿,永远空洞却也永远正确。除了技战术,他还要负责赛前动员,比赛时牺牲自己保护队员,以及在必要的时候吸引裁判的注意力。很多人说邓华德这老头特别“鬼”,赛场上的表现也是其中一条。
很难想象,没有邓华德,上海男篮会拥有如此强大的神经,论人员配置,他们远远不如一些排名在自己身后的球队。但有人可以激发这些年轻人身上酝酿已久的血性,不抛弃不放弃这六个字,不是在训练场上跑两圈战术就能刻在大家心里的。最明显的例子是在广厦主场,12.5秒落后4分,还要通过一个罚球战术追平。换一般国内教练,这时候能做的大概就是接受现实。
上个赛季,CBA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由两支民营资本球队争夺总冠军的场面,最终广东击败新疆拿到第五座CBA总冠军奖杯。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打造的球队在职业化联赛中拥有明显优势,而被看做“稳定”的国企色彩球队却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北京队遭遇最差战绩、江苏队“洋务运动”失败等等。
姚明会不会如乔丹之于美国,成为一条生动的产业链?
2007年12月18日,合众思壮公司经理郭信平与姚明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向姚明转让公司37.5万股的股权。今年4月2日,合众思壮挂牌上市,以91.5元报收,姚明手中持有的合众思壮股份,市值增长到6176.25万元,增值160倍。
“姚老板”之后,姚明成功变身为“股神”。
4年之内,姚明所投资的领域已包括餐饮、互联网、健身和GPS等多个行业。一次又一次不断试水,成为姚明最终接手上海男篮的一个前期试验。似乎只有全面开花,方能彰显巨贾本色。
而篮球巨星乔丹经商的惨痛经历值得姚明去回味和借鉴。2003年5月9日,华盛顿奇才俱乐部老板波林以一种极其粗暴的方式宣布解除乔丹球队总裁的职务。而早些年前,乔丹投资的体育网站MVP.COM,经过一年的惨淡经营最终不得不宣告倒闭。
乔丹还斥资6亿美元,在拉斯维加斯建了一座酒店。2009年2月,为讨好新婚妻子,乔丹又在迈阿密郊区买下一所夜总会。有人质疑“飞人”如此冲动的决策,究竟是置业还是挥霍?
十几天前,乔丹花1.75亿美元买下山猫股份正式成为山猫队的大老板。在姚明成为CBA球队的老板之后,乔丹入主NBA球队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球员转身成为球队老板,究竟谁能笑到最后,现在还难见分晓。
合众思壮在为旗下汽车导航品牌“任我游”选译英文名称时,在“GoU”和“UGo”之间举棋不定,姚明直言前者优于后者,“哈哈,你知道一个点子值多少钱吗?”姚明狡黠地一笑,“当年索尼进入美国时,SONY写作‘SO·NY’,可以让人联想为‘SO NEWYORK’,中间那一点,值600万美金呐!”
姚明的聪明、睿智、幽默,使他很容易被人接受,从而将无形的性格优势转化为财富优势。“不是说姚明的性格复制到商业上就一定能够成功,”《东方企业家》杂志执行主编魏寒枫对姚明这样的性格十分看好,“但从体育巨星到成功商人,中间的性格是相通的,这种性格让商人姚明成功的可能性大增。”
我们在姚餐厅吃晚饭,在他的健身房里健身,从巨鲸音乐网上下载歌曲,然后开着车,在GPS的引导下,一边喝着可口可乐,一边听音乐,然后到体育场为姚明的球队呐喊助威。姚明会不会如乔丹之于美国一样,成为一项纵横各个领域的产业?到那时候,无处不在的姚明会把我们的生活引向何方?
明星效应与姚之队的“去运动化”转型
姚明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经营自己是最好的投资。
从个人的财富角度而言,在姚明之前,一些走出去的球星是在国外赚到了更多的钱,但却只有姚明,把他自己经营成了一个成功的国际品牌。
姚明加入休斯敦火箭队的前三年,年薪在100万—200万美元,他当时真正能装进自己口袋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为他不仅要在美国缴纳高达43%的所得税,而且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相关规定,姚明还必须将相当部分的收入上交国家。
“在他走出去的那一瞬间,他的品牌价值就得到了大幅提升。”一位资深体育媒体人说。
这一切,都得益于姚之队的完美策划。
在姚之队之前,中国从来没有一个团队如此专业,如此专一地去挖掘和开发一个明星的商业价值。
姚明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标志。他标志着当整个社会进入商业时代,明星效应本身就足以形成一个财富产业链。于是,专业化团队的运作、资本的进入……种种商业力量推动着明星成为市场的主体、资本的新贵。
目前,姚之队由6人组成,包括中美两个经纪人、媒体公关、律师、商业推广,章明基任组长,定位是姚明的商业规划团队和经纪人团队。
纵观下来,姚之队的成员几乎都是进行品牌运筹、投资经营、公众形象策划的高人,而且中美结合、非常全面,尽管成员之间有着明确分工,但他们都直接对姚明负责,依靠每周一次的电话会议协调沟通。
譬如姚明的商业代言。
姚明刚刚登陆NBA,就有500家以上的公司排队等着姚明签约。姚之队委托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新产品战略管理实验室为姚明做市场调研。随后,“姚明”的品牌形象被姚之队定位为:一个球技精湛、朝气蓬勃并有社会责任心的中国新青年。
不过,确立姚明NBA代言人的地位还只是姚之队的短期战略目标。他们的长期战略目标是把姚明塑造成与飞人乔丹平起平坐的商业巨星。这就必须考虑到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和运动生命周期的关系。为此,2007年,姚之队开始对“姚明”品牌去运动化转型。
在姚之队的指导下,2005年,姚明没花一分钱只出一个“姚”字入股休斯顿“姚餐厅”;2006年,参股巨鲸音乐网;2008年,在北京投资兴建四星级酒店;2009年夏天,姚明成为上海大鲨鱼男篮队的新老板。
这种种活动都没有突出或篮球或NBA的标志,而是更为泛社会化与“姚明化”。目前姚明的资产已超过8亿元人民币,在《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上排名第一。
显然,“姚明”两个字已经越来越具符号价值与意义。如果说姚明的成功中蕴涵着某种深刻的游戏规则,那么姚之队就是深谙游戏规则的操盘手。它让我们看到一个专业化团队在明星财富链运作上的巨大力量。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