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构想与财富重置——牛市的中国意义
4月28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公布,前一周沪深两市新增A股开户数4130328户,环比增加26.81%。当周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4338.08万户,环比增加8.05%。期末股票账户数达到2.01亿户,首次突破2亿,按每人都拥有沪深账户计算,约1亿中国人是股民。
与此同时,就在4月28日那天,两市高开高走,沪指大涨3.04%,时隔7年后再度站稳于4500点上方。
回首去年年中,沪指仍在2000点一线挣扎徘徊时,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7年未见的4500点会来得那么快。
4500点不期而至,1亿股民杀入股市,我们有必要重新打量这个市场,了解这轮牛市的真实面貌,思考它将往何处去,又能给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和个体的财富版图带来什么?
(本专题10-21页)
□本刊编辑部
一个国家的牛市战略:
从“晴雨表”到“引擎”
必须承认,本轮牛市不是一次业绩增长的牛市,而是一次由政策主导的人造牛市,类似于1999年的“5·19行情”。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中国经济转型与改革都太需要一场牛市。在中央通过大力反腐和财税改革使得地方政府不再任性,巨量曾套牢于非标注化债权资产和地方政府债权项目的储蓄资金终于被释放出来,涌入了股市,这是中国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千载难逢的机遇。
股市也从来没有被中国政府提高到如此的战略高度。国企改革、推行IPO注册制、降低企业杠杆率、提高居民财富收入、经济转型,等等,这些战略任务的实施都需要一个繁荣的资本市场作基础。换句话说,就是国家需要牛市,经济转型需要牛市。
因此,此轮牛市的出现,是诸多政策合力的结果,也是国家层面对经济的重新构想。
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利用股市,利用创业板,让民间资本心甘情愿地支持经济转型,引领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失为一着好棋。
因此,中国股市的规模扩展是一个必然趋势,一个经济大国必须要有与之相称的金融市场,否则,无法支撑起中国如此巨大规模的实体经济与市场。
而催生“国家牛市”,是希望能够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因为,中国股市已经低迷了7年,现在催生出“国家牛市”,不仅可以把大量的资金引入股市,提升股市的融资能力,这样既可解决当前国内金融市场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利于国内企业获得低成本的资金,还能同时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降低银行在整个融资中所占的比重,从而降低国内银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巨大风险。
财经专家刘纪鹏认为,在经济过冷、股市复苏的前提下,金融市场的强壮一举三得:解决信用问题,扩大直接融资,助力实体经济;解决信心问题,实现财富增长,拉动消费;解决信任问题,有利于民众对“中国梦”和“新常态”背景下的一系列政策产生信任感。
诸多强力的改革政策让财经作家李德林认为“国家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中国股市已经从经济的晴雨表,反过来,变成了经济发展、转型的引擎。做多股市,以此为纽带,让资金在市场聚拢,再通过市场的方式配置到股市风口上的猪和大象,该投资投资,该转型转型,该创新创新,重新带动激活整个经济的发展,就是国家的牛市战略。”
不可否认,当前股市存在泡沫,但又不得不承认,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一个时期内是需要泡沫的。股市就是一个鼓励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泡沫,激励民间资本投入,激励年轻人创业,对于经济转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至于泡沫的破灭,那要等到市场上所有的估值洼地全部被填平以后,整体市盈率达到或超过30倍,市场全面泡沫化,泡沫大到无法自我维持导致破灭。泡沫破灭的另一个可能是,中国经济复苏,转型成功,政策退出,潮水退去,那时也必然是投资者们重新审视估值的时候。
资产重新配置时代:
从“砖头化”到“证券化”
分享国家战略的牛市盛宴,这是新老股民疯狂入市的一个动因。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国人的财富配置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相较于上世纪90年代理财靠存钱、2000年以后靠房产,如今,中国居民的财富配置更加多元化。
平安罗素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投资执行官张存相指出,与2006-2007年相比,当前国内居民财富和实体经济资金的配置结构也出现了明显变化。
他表示,2006-2007年社会财富配置结构更多地体现为两端:一端为不动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等,以期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红利,但另一端,由于理财意识不足,银行保有巨额的居民储蓄存款。
而目前,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和理财意识的兴起,社会财富正逐步向金融资产迁移,从银行理财、信托产品、“宝宝类”产品的大规模发展,到近期股票、基金开户和偏股产品发行的井喷,均阶段性反映这一迁移过程,并在短期内呈现出向高风险资产的加速倾向。
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判断,金融资产将成为居民家庭财富配置的重点,在整个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中,金融资产的比例将大幅度提升,而房地产在家庭财富中占的比例将大幅度下降。
在过去的房地产黄金十年,中国居民家庭财富的主要配置就是房地产,而股票和债券的配置非常少,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中国居民家庭财富将由“砖头化”转变为“证券化”。
在欧美成熟市场国家,普通家庭财富的构成中,房子一般不超过30%,剩余的都是金融资产,而中国正好反过来,是“倒三七”。
金融资产占家庭70%,意味着这个社会企业充满活力,社会有足够的信用,大家敢于将钱用来买股票、买基金、买债券,说到底,敢于投资到企业里。中国的“倒三七”,恰恰说明企业生存的艰难,社会信用的丧失,制度建设的不完备以及对未来的悲观预期。
从“倒三七”到“正三七”,这是大国复兴的财富故事,也是一个阶层调整与重构的开始。
未来10到20年,是中国人财富重新配置的时代,“倒三七”如果真的如愿变成“正三七”,在这个充满诸多可能性的过程中,将会有无数的中国版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乔布斯涌现出来。反之,如果转变不成,那么等待我们只能是残酷的“中等收入陷阱”,是重演日本“失去的20年”。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