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张颐武:“韩寒们”的公民意识与文化焦虑

2010-03-04 13:55 《齐鲁周刊》/ 熊建强 /


  80后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与前辈相比,他们有着怎样的社会担当?韩寒热的背后是怎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越来越开放、自信的中国,公共知识分子该如何定义?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学者张颐武。

 

  《齐鲁周刊》:从学者的角度分析,“韩寒”受到追捧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张颐武:中国社会仍然处于快速转型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高速推进中。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全都发生着深刻地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心理上的巨大冲击。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们大多工作紧张而忙碌,生活压力很大,他们往往需要在工作之余寻找一些快捷的文化产品,来放松紧张的神经和填补精神的空虚。


  网络带来的传播途径的迅即化、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普遍的心理焦虑在韩寒这里找到了一个出口。


  《齐鲁周刊》:如果一定要把韩寒称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话,他身上体现出了哪些特征?


  张颐武:对公共知识分子,我的定义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即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韩寒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主要体现在上述后两点上。比如他对时事热点敏锐的观察和批判。


  《齐鲁周刊》:同为80后,郭敬明与韩寒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您怎么看待?


  张颐武:他们各有各的市场,各有各的选择。如果喜欢韩寒的人,说郭敬明不该存在,这不对,反过来,如果喜欢郭敬明的人,要韩寒不存在,也不对。他们都存在才呈现了文学的多样性。再说了,你说韩寒就能把郭敬明消灭掉?这不可能。同样,郭敬明也消灭不了韩寒。


  《齐鲁周刊》:您怎么评价80后这个群体?


  张颐武:现在80后这一代逐渐成为主流人群,开始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最大的80后已经步入了而立之年。总体上这一代人还是值得信任的,是有所担当的一代。他们正在强大,也将变得更强,我们充满期待。80后一代是迷茫的一代、颓废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但更应该是愤怒的一代、叛逆的一代、重建的一代。


  《齐鲁周刊》:公民意识既体现了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也包含着对自我与他人权利和价值的意识,包含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韩寒们”体现出来的公民意识有什么意义?


  张颐武:在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需要经历长期的艰难甚至痛苦的历程。在常态社会下,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似乎游刃有余,对民间力量参与公共事务没有迫切需求。


  “韩寒们”表现出的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与批判意识应是具有建设性和标杆意义的,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网络民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