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孔子家族3000年

2010-02-26 11:08 《齐鲁周刊》/ 本刊编辑部 /

  《阿凡达》与《孔子》的PK,是转型期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一场文化事件。制造《阿凡达》的美国立国只有200多年,而孔子家族传承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是当仁不让的中国第一家族。


  司马迁作《史记》,将孔子列为“世家”(老子只被列入“列传”),显示出其超卓的历史眼光。孔子并没有想到自己的身后会带出一个“世界第一贵族”,这支贵族的常青,取决于政治权力和“符号化”孔子的长期拥抱。而政权的波动交替,也使宗族裂为南北二宗,而北宗又分在台北、曲阜两地。如今,虽然贵族政体早已不存,但他们的沉浮荣辱似乎仍与权力(政治、话语、经济)裹挟在一起,或荣或损。

 


 


  孔子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此即以小康替代大同之世,所谓“小康之世,天下为家”。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莫不是遵循此道。“家”的概念,于君主,是“天下社稷”,于百姓,则是“家族”。
 

  而孔子家族理所当然的是中国第一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唯有孔姓不受改朝换代影响,传承上千年,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孔府世家。而孔氏宗族的族谱也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根据目前两岸四地登记的后裔资料证实,孔子后裔已繁衍至第八十四代,辈分最小的是“显”字辈。


  然而自辛亥革命以来,孔子家族的命运,就如同一张翻来翻去的烙饼,随着中国这个古老文化国度的政治文化走向随时发生变化。


  1928年,在攻击儒家的热潮当中,曲阜第二师范大批反孔学生编排了林语堂写的一个剧本《子见南子》讽刺孔子。


  1929年,几个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提出要把孔家的“祭田”国有化。


  1930年,蒋冯阎的军阀战争让曲阜这一带兵荒马乱,7月份,阎锡山第四军李生达部将蒋介石军十三师卢本棠旅围困在曲阜城内,这场攻守之战在3个炮兵团火力的连番轰打下持续了三天。


  1974年,一名士兵在笔记里描述道:曲阜被高音喇叭中政治口号所吞没,大字报铺天盖地,贴满了大街小巷,曲阜最流行的读物之一仍是1966年11月创办的《讨孔战报》,而威仪曲阜的“三孔”也在北京师范大学红卫兵头领谭厚兰带的200名红卫兵的声讨打砸中毁于一旦了。


  谭厚兰是曲阜每一个孔氏族人都记得的一个名字,44年前的那场“孔子热”让千年圣城几乎毁于一旦。中国式家族在那个年代完成了一场最为剧烈的生态变异。


  中国曾有过贵族,孔子祖上也曾是宋国贵族,他反对血统论,但不够彻底,老贵族,他欣赏,并奉为榜样,但他更看重的还是当时怎样,看谁更有道德,更有学问,这特别反映在他用的“君子”一词上。君子,便是中国“士文化”的起源。


  前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刘再复重新定义了贵族精神,他认为,中国人“往往只有专制人格而没有贵族人格,有圣贤人格而没有骑士人格”。不能把贵族精神和平民精神对立,奴才精神才是贵族精神的对立项。刘再复表示,贵族特权可以打倒,贵族精神不可打倒,因为它是自尊、低调、守持游戏规则与心灵原则。中国五四运动及1949年以后打掉贵族精神,带来痞子精神及流氓精神泛滥。


    与此同时,“富不过三代”,开始成了中国式家族的历史周期律。“家道中落”成为普遍用语。


  贵族已逝,门第已失,当回首我们还能望见的“名门望族”遗风,回首梳理这个有近3000年历史的家族,以及由伦理关系构建起来的中国式情义,除了唏嘘感慨,更应该对中国传统宗法秩序以及中国式家族做一个新的注解。

 

第一家族的曲阜地图
 
孔氏家族权力史
 
名人们的“孔子家宴”
 
一个村庄的孔子遗痕
 
孔德成:末代衍圣公的跌宕一生
 
孔德墉:孔氏家族的百年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