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图腾”意义已大于娱乐功能
专访中国传播学会教授、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邓相超
春晚没有死去,死去的是维护春晚绝对权威的体制;不是我们不爱春晚,而是我们根本没有选择去爱别的节目的权利
《齐鲁周刊》:在您的理解中“春晚”承载的是怎样的文化和传播功能?您觉得近几年的春晚堪当此任么?它担负的文化压力是否过重了?
邓相超:每年的春节晚会,可以说是一次组织传播,在完成娱乐功能的同时,有着明确的意识形态功能,表达国家意志。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应该清楚春晚的实际难度:无论换谁来做,无论选取怎样的节目,都将与娱乐或民俗具有一定的距离。
在我们国家,任何宏大叙事必然带有政治的色彩。但是问题的核心在于:为什么只有一个春晚,或者说为什么只有一个所谓正统的春晚。春晚没有死去,死去的是维护春晚绝对权威的体制;不是我们不爱春晚,而是我们根本没有选择去爱别的节目的权利。
《齐鲁周刊》:在对春晚的争议中,有一种声音是“春晚形同鸡肋”,人们边骂边看,您对此怎么看?
邓相超:鸡肋这玩意儿,对鸡来说,单靠它不灵,没有它不行。
央视搞春晚,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地方诸侯普遍窝里横、普遍糊不上全国大墙的时代,央视人办春晚上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架势,也是国内各电视诸侯的尴尬使然。
近两年来,春节联欢晚会成了过街老鼠: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很可能会是一场持久战。要看到,不满和批评不在于“春晚”的形式,而在于内容。
如果没有改革,5年内,网络春晚将取代央视春晚
《齐鲁周刊》:有人视“山寨春晚”为草根话语权得到彰显的标志是不是太过乐观了?
邓相超: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叫“山寨春晚”还是“民间春晚”。重要的是,承载起全国数以亿计的草根期待之后,这个另类春晚能奉献给我们什么样的内容?——毕竟组织一个活动是需要经费的,但其商业考虑应该有一个度,而像现在这样大声言利,无论如何都显露出与草根性的远离。
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还缺少真正的乃至职业性的玩家,而众多的粉丝也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组织者谋利的工具。
《齐鲁周刊》:迄今您觉得有没有可以替代春晚的东西﹖您觉得春晚还能存活多久?
邓相超:央视春晚尽管被人诟病,但是它符合中国人节日要享受天伦之乐的习惯,它的图腾意义大于娱乐意义,因此在短时间内,它仍将是除夕夜大多数人必然的选择。但是它终将全面遭遇互联网技术进步的挑战,尤其关键的一点,这样的挑战来源于互联网时代的全新文化冲击,如果没有改革,5年内,网络春晚将取代央视春晚。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