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寻找海地的中国同胞

2010-01-22 10:13 《齐鲁周刊》/ 陈君 王艳 /

    除去中国防暴队的125人,在海地的中国人并不多,总数不过百人。那里最多的华人群体,是从福州、长乐、马尾、连江等地来此等候偷渡赴美谋生的福建人,他们的确数,没有人知道。 

 

  “别怪我说话急,实在是想把更多时间留给那些在海地人员的家属。”外交部新闻司值班人员对记者说。至1月19日凌晨,外交部专为海地地震救援开通的热线电话已经工作了120多个小时。


  外交部通过各种渠道,反复核实了解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中国公民安全情况:公安部赴海地维和工作组4人和驻海地维和警察4人遇难,数名台湾同胞受到波及。此外,无其他中国公民伤亡的报告。中兴公司11人,清华同方2人,浙江温岭公司5人,联合国海地分支机构中方雇员1人,华侨5人,台胞30余人均安全。“震后通讯一度中断,现在手机通信部分恢复,一直和这些人员通过电话保持联系,了解到他们集中居住在中餐馆等地。”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魏苇1月18日说。海地的中餐馆只有两家,一个叫吴家园,一个叫中国城,都开在首都太子港的富人区贝松镇。


  未被地震摧毁前,贝松镇聚集着来自各国的流亡权贵。但富人区的街道仍然坑坑洼洼,富裕人家宁可以四轮驱动越野车进出而不愿铺平道路。


  吴家园在台湾算得上是老字号,已经在海地经营了4年时间,经营得很好。地震发生后,吴家园的电话一直打不通。除了餐馆,中国人还零星经营着鞋店,据说地震前生意非常好。


  “海地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成为中国偷渡客前往美国的跳板,我估计目前滞留在海地等待去美国的闽籍偷渡客至少有数百人,他们受蛇头限制,居住条件恶劣,活动范围小。”美国林则徐基金会主席黄克锵说。


  1995年4月,美国林则徐基金会在纽约注册成立,是中国社团中影响较大的民间组织。


  福建民间流传着“海水不干,偷渡不绝”的说法。几年来,从海地偷渡到美国,走加勒比海海路,成了一条热门通道,但是触礁、翻船悲剧屡屡发生。


  从海地偷渡去美国的成本很低。黄克锵说,从1980年代的不足2万美元,每隔几年就坐地涨价,4万美元、6万美元,以至现在的8万美元。福建的蛇头集团一般和台湾蛇头集团合作赚钱,由台湾蛇头提供台湾地区证件,然后换上偷渡客的照片,持台湾地区证件进入海地几乎是畅通无阻。


  目前美国林则徐基金会已设立了求助中心,与海地政府救灾部门或者国际救援团体联络,请求协助查询失踪偷渡客的下落。“我们将一视同仁地保护他们作为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外交部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