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上市公司20年(二)
如今,企业家这个词汇多多少少让人有些审美疲劳,而在20年前,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颇为时髦的词汇。
奥地利裔经济学家熊彼德天才性地将企业家视作经济发展之源,称他们是现在经济社会的英雄,他们精明、雄心勃勃、无所畏惧、有远见。
上市20年,山东涌现出了多少明星企业家?在资本市场风云诡谲的变幻中,有多少人倒在行进的路上,又有多少人最终功成名就,在中国商业图谱中标注出独具一格的鲁商色彩?
沉和浮:1993年的两只山东股
尽管早在3年前中国证券市场就已经建立,但直到1993年7月,山东人才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股票这个“资本主义”的东西。
这一年7月底,由上海申银证券公司担任主承销的青岛啤酒股票面向社会公开发行,报纸、电视几乎全都是它的报道,坊间甚至传出外地若干大款提着密码箱云集青岛。
同样的现象在济南也发生了,1993年底,济南轻骑A股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当时的济南轻骑董事长张家岭甚至给自己职工放假,让他们都去买股票。
当然,一些职工并没有听从张家岭的意见,因为就在前几个月,刚刚登陆沪市的青岛啤酒表现并不如人意,套住了一大批人。
这些人很快便后悔不已,轻骑一上市,股价高开高走,不到一月就狂涨了一倍。当年,济南轻骑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3亿元,净利润达到4.7亿元。
很快,轻骑便成为了中国摩托车行业的霸主。1996年,轻骑以145万辆拿下中国摩托车行业产量第一,张家岭和轻骑集团就此声名远扬。在当时,即便是轻骑一个小门市部成立,当地政府领导都会亲临祝贺。
快速扩张的时代就此开启,一系列的并购扩张行为,使轻骑集团成了控股三家上市公司、拥有150亿元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而最多的时候,连张家岭都数不清轻骑到底有多少企业,因为企业财务人员合并年终财务报表时,经常会发现一个从未听说的子公司。
而一同进入资本市场的“绩优生”青啤在这3年时间里并没有得到长足发展。1993年的公司上市,虽然让青啤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了,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股份制公司的优势。当时的青啤董事长李桂荣回忆说:直到1995年,青岛啤酒仍然只有两个人管卖酒,一个人只管开票,一个人只管收钱。到1996年时,青啤年产量已下滑为全国第三。
1996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对经营不佳的青岛啤酒集团大动肝火。他说:“中国在世界上真正叫得响的名牌只有青岛啤酒和龙井茶,一定要保住这两个品牌,谁砸了这个品牌,就严肃处理谁!”
在这种令人心惊肉跳的压力下,青岛市委权衡了三个月,最后用半命令、半劝说的方式把彭作义与李桂荣送到青岛啤酒集团,彭作义出任总经理,李桂荣出任董事长。当时,彭作义是青岛大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49岁。李桂荣是青岛市的计委主任兼党委书记,56岁。
彭主外,李主内的管理模式开启了青啤新时代。令人深思的是,彭作义时期的青啤也选择了与张家岭一样的发展道路:扩张、兼并。在1998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青啤以很低的成本一口气收购了山东12家啤酒厂。2000年8月,在10天时间里,青啤又一口气吃掉3家外资啤酒企业。自此,青啤成为国内规模与产能最大的啤酒厂。
而就在这一年,率先走上扩张之路的轻骑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2000年,轻骑系企业全面亏损,至2002年,公司全年亏损34.055亿元,济南轻骑沦为ST轻骑。
导致轻骑走下坡路的一个原因正是因为之前的大规模扩张、兼并。大跃进式的急速扩张引起管理的混乱、人才的缺失,资金链出现紧张,再加上不遵循游戏规则,母公司轻骑集团频繁调用巨资,违规炒作旗下股票,1999年11月中国证监会做出严厉处罚,张家岭禁入证券市场三年,并被剥夺上市公司董事长的任职资格,成为中国股市第一批禁入者之一。
于是,2000年前后,原本喜欢出头露面的张家岭从媒体视野里完全消失了。无力回天、无可奈何,他的轻骑帝国梦就此划下句号。之后1年,有着“彭大将军”之称的彭作义在游泳时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他治下的青啤虽然已经完成了全国布局,但一下子吃进这么多企业,难以消化的弊病也已经开始呈现。因此,继任者金志国一上台,青啤便开始了从“做大做强”到“做强做大”的转变……
彭作义生前曾这样看待自己的扩张策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青啤现在是势如破竹,想收都收不住……”
就在张家岭为轻骑的全面衰败而焦头烂额时,济南另一家重头企业也陷入了发展困境。2000年9月,年仅47岁,调为济南副市长的马纯济空降重汽,等待他的则是一个实际亏损额过百亿元的烂摊子。
奇迹就在一年之后发生,2001年,马纯济的“临危受命”拯救了重汽。7年之后,重汽又通过重组ST小鸭上市。
马纯济代表的是一批总部在济南的省管企业,如鲁商的季湘绮、鲁信的孟凡利、山东高速的孙亮,正是这一批官员色彩浓厚的企业家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崛起,以及企业家意识的觉醒。而与此同时,“近官”这个特色也逐渐成为鲁商的一个标签。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