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上市公司20年
8月5日,尤洛卡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这是山东辖区(不含青岛市)第一家创业板公司,也是深圳创业板099号第99家公司,此前,2009年10月30日挂牌的青岛上市公司特锐德,则是深圳创业板001号第一家公司。
尤洛卡上市具有历史性意义,因为该公司还成为了山东辖区第100家境内上市公司。更具标志性意义的是,自1990年沪深交易所成立,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20年历程。
今天,龙洛卡作为山东辖区第100家上市公司上市之际,《齐鲁周刊》推出系列报道,系统解读山东上市公司的资本故事,展现一个你所不知道的资本江湖。
20年100家
在山东上市公司这20年的发展历程中,1993年、2000年、2010年,成为标志性年份。《齐鲁周刊》记者自山东省证监局得知,1993年,山东第一家上市公司青岛啤酒诞生;2000年,山东上市公司达到50家,同时额度审批制的山东上市公司走向终结;2010年,山东上市公司终于达到100家,山东辖区也达到100家。
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淄博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开始试运行。彼时,《华尔街日报》的头版头条曾报道了这个消息,称中国有三个证券交易市场,一个是上海,一个是深圳,再一个就是淄博。直到1999年被关闭前,淄博系统已经有56家企业挂牌交易,还有9家外省企业。
当然大部分企业还是选择在沪深上市,以2000年为分水岭,山东上市公司分为两个大的阶段。2000年以前,山东上市公司以额度制上市为主,同时通过确认老股份制企业和解决场外交易特批获得上市。所谓额度制,可以说是中国股市的早期弊病,是以地区、部门分配上市指标的制度,造成了“想上的企业没配额,有配额的却无企业”的怪现象,为后来一些企业陷入畸形合作埋下了伏笔。
1993年山东有4家企业获得上市,即青岛啤酒、青岛海尔、济南轻骑和泰山石油,其中青岛啤酒、青岛海尔、济南轻骑在上交所上市,泰山石油在深交所上市。这是山东最早的上市公司,也都是通过额度制获得上市的公司。
1994年、1995年两年间,只有3家公司获得上市,其中1995年只有山东农药一家公司获得上市,其余2家公司是济南百货、山东渤海。这3家公司的名字许多人都不熟悉,这是因为都经过重组,实际上是现在大成股份、天业股份和银座股份的前身。
1996年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山东有青岛双星、东阿阿胶等15家企业上市,这是山东2010年之前公司上市最多的一年。
1996年后,山东企业主要还是通过额度制继续获得上市,但与之前相比,有更多规模实力更大的企业获得上市。1997年有海信电器、莱钢股份等9家公司;1998年有兖州煤业、鲁西化工等7家公司;2000年有张裕股份、晨鸣纸业等11家公司获得上市。
1999年,江泉实业、声乐股份获得上市,这是为解决场外交易获得特批上市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有6家,在此之后都陆续获得上市。通过额度制审批、老股份制企业确认、解决场外交易特批等多种上市路径,山东上市企业到2000年达到50家。
2000年以后,股票发行上市实施核准制。这是国家股票发行方式的重大改革,简单说就是国家不再给各省和行业主管部门下达指标,而是直接由券商推荐企业上市。这是股票发行向市场化迈进的重大变化。
从上市地来看,自2001年至2004年,山东公司上市地主要在上交所;但2005年以后,山东新上市公司上市地主要转向深交所中小板。
2004年深圳中小板设立后,民营中小企业成为山东上市绝对主体。孚日股份、九阳股份、积成电子等大批优秀民营企业相继登陆中小板。直至2010年1月得利斯挂牌,山东上市公司达到100家。而在此前一年,阔别山东11年之久的股权交易中心又重新回到淄博,这或许是山东资本市场的一个轮回。
鲁股“英雄”成败史
1993年,青岛啤酒发行上市,山东第一家上市公司诞生,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第一家非沪深当地上市企业,是我国第一张真正意义上向全国发行的股票。
青啤上市采用的是额度制,中国证监会1993年、1994年、1996年、1997年下达了发行总额度,分别是50亿元、55亿元、150亿元、300亿元。1993年证监会50亿额度中,分给山东的额度是2亿。当时青岛啤酒发行用去1个亿,其中9000万社会公众股,1000万内部职工股。山东将剩余1个亿的额度分别分配给济南轻骑、青岛海尔。由此,青岛海尔、济南轻骑也在1993年实现了上市。
在当时看来,青啤上市在规则方面的意义,远远大于企业上市融资的意义。“不仅仅是筹集到了资金,解决了再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引进了国际市场、资本市场的规则,特别是香港联交所的规则。”青啤公司相关人员告诉《齐鲁周刊》。
“一个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国有企业,一下子到了国际资本市场,就如同一个没有上过中学的小学生进了大学课堂,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难以马上适应。这也好比踢足球,既然已进入国际比赛,就要按规则来踢。”时任青啤老总彭作义曾这样评价青啤上市。
而或者也就是在这一年,山东上市公司同班同学海尔和轻骑开始走上不同的资本路径。张家岭通过急剧的兼并重组,构建着自己的摩托车王国梦想,张瑞敏则率领着海尔走上一条稳健的发展之路。海尔最终成为中国民族第一品牌,而张家岭却因关联交易、挪用上市公司资金而倒掉。张家岭的成败暴露出了资本市场初期游戏规则所存在的巨大漏洞,这些漏洞最终也使得济南另一家上市公司三联被ST,直至最后被国美做局收购。
因上市而成就的山东富豪数不胜数,而同样,也有不少企业倒在了资本市场之上。2002年,济南市属5家上市公司由于连续亏损全部被冠以ST,并因此被财经界称之为“ST济南”现象。这与当时上市公司的整体背景有着极大关联。像小鸭、轻骑和济百,都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受困于原有传统体制的牵绊,再加上身处传统行业,最为关键的是企业管理粗放落后,如济南轻骑,盲目无序扩张和管理混乱到了惊人地步,最终必然落得被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双双淘汰的结局。
上市元年之后,1996年又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山东有15家企业上市,这是山东2010年之前公司上市最多的一年。通过对这15家上市公司的梳理,我们也可以对2000年以前山东公司的上市路径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除此,在山东2000年以前的上市公司中,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1999年前后因清理场外股票交易市场而获得特批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同样不占用山东已有的额度,而是获得特别批准的额度。万杰高科(现鲁商置业)、江泉实业、声乐股份(现山大华特)等6家企业,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上市。
从资源股到高科技
从2001年开始至2010年,山东上市公司的发展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其划分的标志就是2004年深圳中小板的设立。
自2001年至2004年深圳中小板设立前的这4年间,山东大约有18家公司上市,除山东威达在深圳中小板上市外,这些上市公司都是在上交所上市。由于2000年,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由额度制向核准制转变,使得这一时期上市公司的质地和质量获得明显提升。
这一时期,济南钢铁、山东基建(山东高速的前身)、山东黄金等一些大型优秀国企实现上市。
深圳中小板设立后,民营高科技企业成为绝对主力。孚日股份是亚洲最大的家纺生产企业;烟台氨纶是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芳纶企业公司生产的新一代高弹性合成化纤——纽士达氨纶填补了国家高档化纤品种空白;九阳股份多年来一直稳居豆浆机行业龙头老大,并占据了小家电领域的半壁江山;保龄宝是国内第一家实现低聚糖工业化生产的厂家,也是目前实际产能最大供应商。
今年以来,中小板上市更是掀起高潮,积成电子、杰瑞股份、兴民钢圈、齐星铁塔、滨化股份、隆基机械、丽鹏股份、新北洋、鲁丰股份、蓝矾股份和齐翔腾达等优秀行业龙头企业纷纷登陆资本市场。这些企业的上市改变了山东资本市场格局,人们对股市投资的认知也从单纯的资源类股票转变为科技股、概念股。
2009年10月30日,深交所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挂牌上市。青岛上市公司特锐德获得300001的上市代码,这成为创业板代码以300开头的001号,因此成为中国创业板第一股,也成为山东省首家创业板公司。
如今,尤洛卡挂牌上市,成为山东省第二家也是山东辖区第一家创业板公司。这家公司的代码为300099,因此成为创业板第99家公司。山东的第一家和第二家创业板公司。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