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60年大案回眸⑤信息热线上的凶杀
回顾过去十余年,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也衍生出了形形色色的网络、短信、电话、电台等诈骗行为。1999年,发生在济南市天桥区的一起离奇命案,就属于典型的信息犯罪,罪犯分子对于通信技术的巧妙利用构成了案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这起10年前的命案,可谓是我国在针对新型媒体诈骗立法过程中,一个颇具警示意义的环节。

血腥的“奶粉钱”
1999年6月22日,闷热的“桑拿天”把济南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蒸笼,家住济南市天桥区北闸子村的贾宝练在马扎上抽着闷烟,租住的小屋就像一个阴暗潮湿的地窖。看着妻子高高隆起的下腹,他猛地吸了一口烟:“为了奶粉钱,也得干一票大的!”
“销售夹芯板,江苏吴江市凌文龙,136xxxxxxxx”,贾宝练从口袋摸出一张皱皱巴巴的纸条,这是昨天从电台的信息热线上记下来的。“精明的南方人,肯定有钱!”贾宝练拨通了凌文龙的电话。
22日下午1点,贾宝练把凌文龙约到了自己在刘家庄另外租的房子。为了表示“诚意”,他准备了一些啤酒和简单的下酒菜。
7瓶啤酒下肚看着毫无醉意的凌文龙,贾宝练开始急躁起来。而凌文龙觉察到穿着土气的贾宝练并不像自己说的那样有钱,而且交谈中贾宝练对夹芯板并不了解,“贾老板,买卖不成仁义在,我得走了!”凌文龙见势头不对,起身要走。
眼见鸡飞蛋打,贾宝练一把拽住凌文龙:“凌老板至少给点回扣吧!”“又没买货,哪来的回扣?”凌文龙并不示弱。决意要“有所斩获”的贾宝练抄起桌子上的螺丝刀,向凌文龙的左眼刺去,一声惨叫穿透屋顶。接着财迷心窍的贾宝练捡起地上的啤酒瓶猛烈地砸向凌文龙的头部,直至血肉模糊。
看着满地的血迹、破碎的酒瓶和狼藉的饭菜,贾宝练瘫在地上禁不住一个激灵,紧接着他的嘴角露出一丝诡笑,“租房子用的身份证是我骗来的,真是老天保佑!”
两杯扎啤的阴谋
“听听听!每天听这个能来钱吗?”5月10日8点30分贾宝练准时打开收音机而厌倦了穷困的妻子对他发着牢骚。每天收听广播里的商业信息,这是贾宝练的习惯。
妻子的牢骚让他烦躁不安,现在他极力想找一条快速的致富路。“听这个能赚钱吗?”烦躁中的贾宝练忽然心头一颤:“这么多的商业信息,不就是财路吗!”
济南市公安局的相关办案人员告诉《齐鲁周刊》记者,贾宝练用假名买了手机限时卡,频繁拨打电台的信息热线,发布虚假招工信息。
“你是刘老板吗?我想去你那应聘。”5月18日,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拨通了贾宝练的电话,接到电话的贾宝练欣喜若狂。他和那位学生约好,晚上8点在洪楼广场附近的一家烧烤摊边吃边“面试”。
“我们那就需要你这样的专业人才。”贾宝练边侃边催促着大学生灌酒。两杯扎啤之后,大学生面色红润、言语不清。“你面试过关了,现在把身份证和毕业证给我,我去附近复印一下留个底。”贾宝练“趁势出击”,轻易将大学生的身份证骗到手。
一去未回的贾宝练站在远处用手臂擦拭着嘴上的油渍,看着大学生与摊主争执着结账,他脸上泛起一阵得意的讥笑。
最后的“面试”
安全度过了十几天的贾宝练,每天都在过滤着自己上次的计划有什么漏洞。租房是用那位大学生的身份证,打电话的限时卡不显示机主姓名,贾宝练这个经过详细策划的诈骗程序,让他在一段时间内潜伏下来,躲避了警察的侦查。
“贾宝练对自己的设计很是得意,对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诈骗方式他有些上瘾。”一位办案人员回忆说。
公安人员告诉记者,贾宝练是山东滨州人,原来是当地盐场的一名会计,后来辞职下海,1997年4月来到济南从事副食品批发,结果经营不善血本无归,之后他一直在济南打零工。
7月12日,对热线诈骗欲罢不能的贾宝练重新浮出水面,在电台发布招聘信息后,很快又接到了一个面试的电话。慎之又慎的贾宝练将见面地点选在了鱼龙混杂的长途汽车站候车大厅。
进入候车大厅,贾宝练先是转了一圈,然后慢慢靠近约定的9号售票口。“你是应聘的吗?”“是。”贾宝练用余光看着四周,询问着面前这位背着包裹的“面试者”,“我是刘经理,跟我走吧。”贾宝练依然隐藏了自己的真名。就在贾宝练领着这位“面试者”走出候车大厅时,几位民警冲向他的身后。他不知道自己在电台的声音早已暴露了他的行踪。
■专家评点
信息热线该承担什么责任
□郭洪军
北京市京大律师事务所济南分所 律师
《齐鲁周刊》:此案中罪犯贾宝练盗用别人身份证租用房屋,这是一种什么行为?
郭洪军: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明确规定,“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或者使用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的”,由公安机关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处十日以下拘留。
《齐鲁周刊》:罪犯利用电台发布虚假信息,获取非法利益,媒体是否要承担责任?
郭洪军:电台等媒体作为一种交流的平台,它有合理风险提示的责任。首先媒体会对自己发布的公司信息,有一个形式上的审查比如合法证件的齐备。关于交易信息,交易双方在听到风险提示后应进一步核实,如果还轻易相信并造成损失,媒体不会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