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山东民间打拐第一人(2)
思考:打拐与法治,两手抓的行为悖论
“现在,山东地区宝贝回家志愿者QQ超级群有2个,总共800多人,线下的还有,需要帮助的时候都是电话联系的。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工作之余打拐,年轻的才20岁,最年长的今年已经73岁高龄。”张群告诉本刊记者。
当被问及在打拐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时,张群说是心情,孩子找到家长的心情,家长找到孩子的心情,相见时的哭声用“撕心裂肺”来描述一点都不为过。张群顿了顿,思索片刻,对记者说:“而这种心情是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的,尽管我们理解。”
据张群讲,山东地区已经登记的寻子家庭有200多个,而在全国总共有4000多个。在山东被解救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外省的,而本省被拐的孩子通常会被卖到外省。“尽管我们的志愿者在全国各地都有,但人手还是不够。打击拐卖儿童犯罪行为最大的困难在于线索不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进一步发动群众,去除犯罪分子作案的土壤。”
有些在80年代被拐的儿童现已成人,并依旧梦想着找到自己的亲人,而他们的父母也从未放弃过寻找自己孩子的努力。“如果人们发现身边有这种情况,可以提醒他们带着身份证去公安刑警队取血。公安部的DNA数据库是全国联网的,一旦他们的数据能与亲生父母对上,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张群说。
针对如何有效地打击拐卖儿童犯罪行为,张群作过深入思考,并提出“理智打拐”。“打拐,我们一直在做,拍照我们也在做的,但已经不是这种做法。拍照上传而不报警,假如孩子是乞讨中的被拐儿童,拍照、回家、上网、上传,等发现孩子是被拐的时候,那个地方还有孩子吗?如果控制孩子的人,发现自己暴露,很难说不为消灭罪证而灭口。所以,我们需要理智打拐。我们应该明白如何鉴别流浪乞讨的被拐孩子和因为困难而乞讨的孩子,他们都需要帮助,但方法不同。”
此次愈演愈烈的网络打拐,也使一些人有了不同的看法,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王建勋指出,尽管民间打拐的努力值得赞赏,但它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应当恪守法治精神。“比如,拍摄并公布被拐卖儿童乞讨的照片问题不大,但人们是否有权拍摄非拐卖儿童乞讨的照片并将其放到网上?需要探讨的是,人们在拍摄儿童乞讨照片之前,往往难以知道该儿童是否系被拐卖——普通民众很难有调查和核实其真实身份的权利和能力。”王建勋说。
■延伸阅读
教你识别人贩子
如果你看见街上有人带小孩在乞讨、卖艺,请您留意是否有以下情况:
1、怀抱的儿童长时间昏睡不醒;
2、儿童伤痕及残疾可能是人为造成;
3、将儿童放置在冰冷地面或暴晒,对儿童健康不管不顾;
4、 儿童身上有明显伤痕,流脓出血,没有采取任何包扎措施;
5、 采用铁锁、铁链等方式禁锢小孩手脚;
6、 仅有儿童躺坐在地上,不见大人踪影或大人躲在远处监视观察;
7、 乞讨的大人衣服整洁,而怀抱或带着的小孩却浑身脏乱;
8、 一名大人带多名残疾儿童乞讨。
在车站或车上看见这些情况,也请您留意并向警方举报:
1、怀抱婴幼儿的女子对孩子的哭闹不管不顾,长时间不喂奶也不喂水;
2、男人怀抱小孩,没有女性陪同,表情紧张,神情可疑;
3、多名女性每人怀抱一个婴儿,另有随行者专门看管行李;
4、儿童一直哭闹,吵着要找爸妈,而随行大人神情紧张,表情极不耐烦,极力制止;
5、男子带一名或多名妇女随行,妇女显得惊恐不安,不敢言语。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