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的平安协奏曲——山东省铁路护路联防基础工作建设纪实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铁路运输大省的山东,境内京沪、京九、胶济、菏兖日4大铁路干线、11条铁路支线和新建、在建铁路四纵四横、交织成网。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护路联防工作的“基础”两个字,时刻牵动着各级领导同志的心。
在错综复杂的动态环境中,积累了16年铁路护路联防经验的山东护路人“咬定基础不放松”,坚持“靠实干保平安,靠创新求突破,靠深化促发展”工作思路,以坚实稳定的基础支撑,确保护路联防工作保持全国先进行列。
夯基篇:靠实干保平安
紧紧依靠党委、政府领导;充分发挥综合治理平台优势;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齐抓共干;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是山东护路联防工作夯实基础、提升水平的“最根本一条”。
纳入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坚持铁路护路联防工作会议以党委和政府名义召开,由分管综治工作的省领导主持会议,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到会讲话,提出工作要求,省、市、县层层签订《铁路护路联防责任书》。各级护路联防工作组织,牢固树立“属地管理”观念,紧密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开展工作,遇到重要问题和重要事项,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协调解决各类涉路问题。
纳入综合治理工作大局。牢固树立大综治观念,理顺领导体制。督导各市理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通过省市一致努力,护路组织进一步健全,工作关系进一步理顺,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
纳入铁路建设发展大局。全国铁路推出的首批客专工程之一的胶济客专运营后,按照“高一格、严一档”要求,提出、实施了《健全胶济客运专线护路联防保障体系工作意见》;围绕北京举办奥运会和青岛奥帆赛,创造性开展了“奥运平安铁路通道”建设;围绕解决好在建京沪高铁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相关市护路办提前介入开展治安防范。护路联防是一支有着特殊优势和作用的有生力量。
夯实基础的另一个基本功、大动作,就是紧跟提速干线全封闭和电气化铁路建设形势要求,实施一线护路设施和装备升级换代,增强科学和科技含量。
科学布局,护路房舍升级换代。铁路干线沿线6到8公里设一处护路房,同步实现“四六三一”建设标准——路、水、电和电话“四通”;工作间、休息室、伙房、厕所、院墙、大门“六配套”;护路工作巡查制度、五框五簿内容、考核奖惩办法“三规范”;护路联防值勤点、各类案件报警点、违法犯罪分子堵截点、情报信息反馈点、路地联防联系点“一体化”。
畅通一线,交通工具升级换代。有计划、分批次对各市、县(市区)护路工作用车进行更新。目前,80余辆“捷达新前卫”护路工作车和500辆崭新的自行车驶上一线。亮化了护路品牌,提高了护路工作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防线前移,技术装备升级换代。先后在京沪和胶济线设置电子巡检点500个、巡检器445个、对讲机230余部,重点部位和桥涵、隧道安装视频监控,实现巡检情况无线传输,动态掌握护路员每天巡线到位情况。在烟台、枣庄、青岛等市进行监控终端与县(市、区)公安网络平台联网应用试点。
铸魂篇:靠创新求突破
优化队伍结构,提升综合素质,融入文化内涵,灌注精神动力。不断创新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内容、方式和载体,形成“双基”合力,亮化护路品牌,激发护路联防工作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这些看似务虚的工作,需要落在实实在在的动作与载体上。
创新宣传形式,营造爱路护路浓厚氛围。坚持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每年选择一个主题,开展全省性、大规模宣传月活动。
坚持流动宣传与固定宣传相结合,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在京沪和胶济线安装200个大型宣传牌,800个小型警示宣传牌。
坚持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创造性地举办迎奥运爱路护路文艺晚会,通过山东卫视综艺台面向全国播放。
坚持主流媒体与网络宣传相结合,先后在《法制日报》《大众日报》《人民铁道》,以及中央人民政府网、铁道部网、中国平安网等刊发宣传文章50余篇。
创新护路文化,夯实沿线群众护路基础。包括理念篇、行为篇、形象篇、执行篇等四大部分、60余条款内容的《山东铁路护路文化建设纲要》全面推出。打造护路理念、凝聚护路精神、规范护路行为、亮化护路形象,护路文化建设全面启动。
创新管理模式,成立铁路护路协会。为进一步加强护路员队伍建设,召集有关专家多次研讨论证,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铁路护路协会。协会由全省铁路护路联防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公益性、群众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与省护路办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合署办公,在各市设立分支机构。根据协会章程,依法组织广大志愿者参加各种公益性、义务性爱路护路活动,走出一条新形势下加强护路队员管理的新路子。
创新以劳养护,打造多功能培训基地。对省护路办培训中心进行了功能化整修改造。已建成集培训、会议、休闲、健身、养殖、餐饮和住宿于一体的多功能培训基地。
按照布局调整要求和“编实建强”原则,积极推进护路队员调整优化,努力提升护路队伍素质。分期分批全解重聘,护路队伍平均年龄由51岁下降到43岁。1000人次的护路干部、护路队员接受了专业培训。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