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湖
编者按:
济南有很多标签:泉城,鲁文化重地,休闲之城,钝感之城……城市的胜利是文化的胜利,有趣、魅力、个性是“先锋城市”应当坚守的底线。当我们重新打量这座居住并深爱的城市,不禁发出疑问——济南,为什么不先锋?
总第696期《齐鲁周刊》封面故事“济南为什么不先锋”之后,引起了广泛反响,许多读者感觉意犹未尽,本刊便辟版面,持续探讨这一话题,试图挖掘济南有别于传统思维的另一种文化内涵。著名作家刘玉堂对济南的认知,全面而富有建设性。关于济南,你有着怎样的爱和恨?本话题欢迎赐稿。
投稿邮箱:xieyongmin0301@163.com wolfking0408@163.com
民生、个性与先锋
□刘玉堂
让我这样的城里的乡下人来参与讨论济南为什么不先锋,多少有点奢侈,消费不起的感觉,就像问一个农民为何不吃肯德基、喝咖啡一样。我的感觉里面,时下讨论济南为什么不先锋,可能为时尚早,至少不是当务之急,最好还是先把民生问题解决好,比方先把各小区的冬季取暖问题解决一下,让市民不用挨着冻或感着冒来歌颂我们的城市多美好;或者把小区的狗屎问题处理一番,让居民出个门散个步不用小心谨慎就能有地方下脚。再让城市的文化与建设有一点个性化的东西,尔后再讨论先锋不先锋的问题,可能更加现实或实在一些。
权且将其当作一个城市梦或作文题,试着憧憬与破解一下。
什么是先锋?它是行军或作战时的先遣将领或先头部队;也比喻在事业上起先头引导作用的人或集体,如我们是开路先锋,等等。先锋小说呢?则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的东西。
先锋城市或者城市的先锋性,可能只是借用“先锋”一词,来表达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个性。
我暗自猜测,先锋城市起码要有两个方面的个性化的东西,一是硬件上的个性化,二是软件上的人性化。
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全是风格迥异的古典建筑;另一条是取了个外国名字的大街,或者干脆就叫文化路,全是火柴盒或变压器型的高楼大厦,哪一条更先锋?一座基本闲置或者出租出去了的体育或文化场馆,一片没有狗屎的树木葱笼、花草茂盛的绿地,哪个更文化?相信即使笨蛋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城市的先锋不是先进,不是最好,而是个性与风格,实验与探索,还有包容与自由。
说到济南个性化的东西,我认为还是有的,比方硬件上的泉水,软件上的包容。为何你不觉得先锋?因为你没有探索与创新,仅是停留在自然景观本身,没有提升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第一位的境界上去;比方说,外地人都以为泉城人是喝泉水的,而事实上呢?软件上的包容,也仅是停留在人际交往中的不排外,没有延伸到文化上去。张颐武说,建造文化上的先锋城市,关键在于我们多容纳一些闲人闲事,让游手好闲的人高高兴兴地在城市里面想他的问题,不去打扰他。一个到处都有莫名其妙的人和事,荒诞而杂乱的城市,一定是先锋的、有创造力的城市。相反,一个井井有条的,一切都有用、有秩序的城市,是很难发展出先锋的文化来的。先锋的城市会考验政府和公民的容忍度,无论从政府公共政策角度,还是普通市民观念上,都需要具有包容性。
——我赞成。
文化上的先锋,最重要的也不是有多少文化设施,而是那些不容易看出政绩的软件的东西,比方说优秀人才的培养、经典作品的创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环境、文化气氛等等。而我们往往一搞体育,就要建多少“场”,一提文化或艺术,就要建多少“馆”,除了建那些毫无特色的房子或场馆,别的不会。至于建成之后,再做什么,不知道了。我们在说文化产业的时候,用的也往往都是工业思维,即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创造都要能换成经济利益。文化上的先锋,应该允许和鼓励那些看似无用的、不能产生利益的创造和艺术存在。
先锋的城市文化不能倚老卖老,永远靠古人打知名度。还要尊重那些活着的文化人,并为他们的艺术创造提供必要的保障与扶持。
先锋的城市,应该是方便美观、优雅大度的,是公平合理、体贴人的城市,济南要先锋,须有相应的素质与品位,无论是城市的管理者,还是普通市民。
(刘玉堂,沂源人,著名作家。)
在山大,在小树林
□王夫刚
那些走动的人,总是拖着奋斗的
影子,而书卷气息适于怀念。
在山大,在小树林
清晨历久弥新,上课之前
我有几分钟时间,安静地坐在那里
听听风声,听听晨读者
在中国的大地上背诵单词
用英语问候,嗨,早安。
它们风华正茂,像朝阳升高
它们是一个方形的群落
讲着植物的课:一棵树叶子凋落
其他的树便跟着剧烈地晃动
一棵树生病,其他的树
都着急,都情绪不高;一棵树死了
其他的树就集体陷入了回忆
毫无疑问,学生们清纯,可爱
值得艳羡。尤其女生。
含苞待放的岁月,想不可爱
难哪(鲜花比喻少女
属于永恒的定律)。走过她们身边
我哪里还有勇气提到诗歌
我哪里还有勇气
提到过去:它们老气横秋
已被我追赶不上的青春无情地抛弃在
旧人暗泣的孤独中
这里没有主人,我却接到了
邀请(世上奇怪的事情
何止这些)。在山大,在小树林
我和身体里的我,打着
招呼,我们是镜子
相互照耀;是破碎的镜子
把一个国家划分成若干省份
啊,这里没有纪律
没有制度,我却比任何时候都渴望
做一个潮汐有序的良民
(本诗有删节。王夫刚,诗人,曾就读于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