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系列征文
编者按:
父与子之间的话题囊括了我们的一生。我们期待儿童的境界,也在随时学习如何做父亲。王开岭的散文,提供了一种深入父子关系内部的可能;孙梧的诗,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本版投稿邮箱:xieyongmin0301@163.com wolfking0408@163.com
父与子
□王开岭
1
深夜,欲搭一段美好时光入眠时,常把丰子恺的书搁枕边。
读漫画《趁爸爸不在》、《瞻瞻的脚踏车》、《爸爸回来了》、《妹妹新娘子、弟弟新官人》,总忍不住笑出声,头重脚轻的小人儿,如雀、如花、如蜜饯,芬芳的童音、玻璃球似的吵闹、向日葵般的手臂……被他们簇拥着,几忘了那个时代的愁苦与险恶。
穿越浊世、历尽劫波的丰子恺,是顽强地将童心贯穿一生的人,是那种让你对“热爱生活”永远投赞成票的人。其身上,那种对万物的爱,那种对生活的肯定和修复态度,那种对美的义务,那种对灵魂的许愿,皆如此稳定,不依赖任何条件。儿童,不仅是他的画材,还是他的宗教;不仅是他的现实,还是他的梦想;不仅是他的膝下,还是他的导师和知音;不仅是他精神上的糖,还是他的课本和心经。儿童的想象、儿童的游戏、儿童的爱憎、儿童的语言和逻辑、儿童的自由与自我,儿童的任性和喜怒哀乐……都让他深深迷醉,视若尤物,奉为偶像。
“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给我的孩子们》)
在丰子恺眼里,婴幼,才是真的人,童年,才是未被篡改的人生。
幸运的是,生活奖励了他一大群“小燕子似的儿女”,让一个贫素之家变成了幸福伊甸,他也用画笔把自己的“孩子们”献给了全世界:阿宝、软软、瞻瞻、阿韦……连画里的成年人,也有儿童的味道。
我常想,一个时代的气质和日常生活,若染上一点“丰子恺味道”,该多好,该多好。
2
那天,我在微博上说:
“中国是个麻团型社会,让人纠结的事太多,‘忧愤’近乎日常表情。但我以为,一个优秀的时代人群里,应同住着鲁迅和丰子恺这样反差极大的生命类型,对两者的消费应同样旺盛和隆重,甚至,随天气好转,随心灵艺术和生活主题的复位,后者应该居上。”
想起了埃·奥·卜劳恩,这位德国人虽然住在最黑冷的年代并被其吞噬,却献出了温暖的《父与子》。
这是我少年时最亲密的漫画书,那个大胡子、秃脑瓜、啤酒肚、永远为儿子效劳又总被儿子(捉弄)俘获的男人,既是我羡慕的父亲,也是我立志要成为的那种成年人。多年后,当我有了儿子,当我听到“你要弯下身和孩子说话”“没有比父母更好的玩具”等育儿经时,脑海里马上跃出这位父亲,跃出那幅父亲给儿子当马骑的画。
1934年12月,长篇漫画《父与子》在《柏林画报》问世,立即风靡德国,这个被政治冻僵了表情的国家,这个一度忘记了生活的民族,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当时,画家的儿子刚3岁,多年后,联邦德国的《斯卡拉》杂志刊登一幅照片:一位父亲模样的人,正兴高彩烈给一个小男孩伏地当马。杂志注解道:“在卜劳恩的生涯中,像这样和儿子一起无忧无虑的日子很短暂,但创作素材多源于此。”
巧得很,《父与子》最早的中译本,序言作者正是丰子恺。他们的精神相遇了,这是神奇的缘分,这是两个伟大父亲的会师。
《父与子》,恐怖夜晚的伟大笑声。没有它,很多心灵会冻僵,会因听不见笑声而枯萎。它以一支火苗的能量,稀释了夜的黏稠,舒展了德国人的眉梢,治疗着这个正受病毒折磨的国家的表情……借助幽默,它恢复了人性,恢复了日常生活,恢复了人类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天伦,它让生活本身成了伟大主角……这一切,都成了纳粹恨它的理由。因为法西斯政治的本质,是恨,是冷酷,是斗争和诅咒,是牺牲自己和别人的生活。
这一切,也成了画家对人生最后的描绘,最后的告别。
我是很久之后,才获知这个结局。
1944年3月,卜劳恩被纳粹分子告发,控以“反国家言论罪”,4月6日,在“人民法庭”死刑判决前,自杀于牢房,终年41岁。遗书中,他对妻子说:“……我为德国而画画……请把孩子抚养长大。带着微笑,我去了。”
他把笑声留给了同胞,留给了世界,留给了千千万万的父与子。
其中包括父亲和我,包括我和儿子。
(王开岭,著名作家,滕州人,现居北京。)
祭父稿(两首)
□孙梧
这个下午我又习惯打开电脑
这个下午,应该是那些谷穗或高粱
坐在你身边,你用镰刀和汗水
和田地说话
一地粮食,被一群麻雀偷窥
泥土还是黄色的泥土
地里老牛还是那么健壮
甚至,静止的夕阳也在想像
秋天的丰腴与渴望
而父亲不看新闻,电脑没有风向
办公桌上的鼠标只会点击田园风光
只是,抓不住风调雨顺
不适合庄稼的生长
我们的新闻却一直在咀嚼着青草
吐出肺里的灰尘
在楸树下遇见父亲
大片的鸟飞起来了
像挺拔的那样
呆在院子里,我站了很久
菊花盛开,落叶满地
远处传来黄牛的哞哞叫声
那个牵走我视线的人
正从对面走过来
经过楸树
也洒了一把清泪
鸟飞远了
留下树枝挑着残叶
我在树下
只是象征性张了张嘴
始终没有喊出那两个字
(孙梧,70后代表诗人,现居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