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随笔 >

老山大地理与醉八仙

2011-04-17 22:52 《齐鲁周刊》/ 文佳 /

  老山大由济南而至青岛,再由青岛搬回济南,半个世纪走了一个轮回。


  而老山大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则是上世纪30年代之初的“国立”时代。当时它集海内众多一流学者于一身。名校长杨振声与名教授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号称“醉八仙”。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个个学贯中西身手不凡。

梁实秋“饮酒”: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


  如今的山东大学,是山东全省所有大学中名副其实的“大哥大”。


  据考证,其前身可追溯到晚清1901年,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成立的“山东大学堂”,比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仅仅晚了三年。建国之初1954年,它又因出了两个向红学权威俞平伯挑战的“小人物”而名噪全国。不过,那时的山东大学并不在济南而是在青岛。


  1928年在山东,国民政府取代了北洋政府,济南旧山东省立大学停办。时任中央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力主:新山大搬到青岛开办。1930年9月,初名“国立青岛大学”的新山大宣告正式成立。


  国立青大开学伊始,实现了蔡元培当初的设想:校长是文学家兼教育家杨振声,教务长先是张道藩后为戏剧家赵太侔。学校设文理教育三学院八个系,一大群海内学者名流担纲各院系要职。真可谓:群贤毕至、名流咸集,盛极一时也。


  梁实秋后来在《饮酒》一文中,描述了当年的生活情景:“我在青岛居住的时候,那地方背山面海,风景如绘,在很多人心目中是最理想的卜居之所,唯一缺憾的是很少文化背景,没有古迹耐人寻味,也没有适当的娱乐。看山观海,久了也会腻烦,于是呼朋聚饮,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豁拳行令,三十斤花雕一坛,一夕而罄”。


  当然,能如此开怀畅饮,这批名教授们的待遇也是相当高的。


  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大学教员薪俸表》,按表中规定估算其与现在的比值,那时的大学教授,每月可拿到的薪水,相当于现今1.5—2万元人民币。而据说,国立青大给梁实秋、闻一多等人开出的薪水,则是每月600块现大洋!那就是3万元左右人民币了。


  足见,当时这批名教授不仅是“高职”也的确是“高薪”。


  文人“钱大”也“气粗”。梁实秋教授素来好饮善谈,写这《饮酒》一文时,那口气就更大了,则说是:“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而且,把当年的几位酒友也一起抖搂了出来,其云:“七位酒徒加上一位女史,正好八仙之数,乃自命为酒中八仙。”

 

黄县路7号:“八仙”班头杨振声的岛城大旗


  梁实秋口中所言“酒中八仙”皆为何许人也?一为校长杨振声,二为教务长赵太侔,三为文学院院长诗人闻一多,四为外语系主任学者梁实秋,五为教授方令儒女史,六为校医邓仲纯,七为总务长刘康甫,八为秘书长陈季超。


  若论这帮学人的独家学问功夫,自然,也应首推“八仙”班头杨振声。


  杨振声(1890—1956),字今甫(亦金甫),1919年毕业于北大,山东蓬莱县人。在当年北大几位风云人物中,他是《新潮》杂志的创办者之一,并任《新潮》社编辑部书记,作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他是火烧赵家楼的“暴徒”,而且是“首恶分子”。杨闯将也因此两次被捕入狱。出狱后,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杨振声一路走来,讲文学,也写文学。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玉君》,与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闻一多的《死水》一起,被列入“新文学运动以来十部著作”之一。但教育学博士出身的杨振声,显然对亲自操持一座中国大学的兴趣更大。所以当老校长蔡元培发出聘请后,他即刻辞掉了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之职,杀回山东老家。


  杨振声出任国立青大校长时,刚好四十岁,羽扇纶巾,英姿雄发。


  作为传承蔡氏“兼容并包”衣钵的“淑门弟子”,杨氏先跑到上海,用“先尝后买的办法”(梁实秋语)说动了正与鲁迅大开笔仗的梁实秋离开“战场”,又用同样伎俩将闻一多、赵太侔等文艺名家网罗至帐中。随后海内之名流,即纷纷奔其岛城大旗之下矣。


  当时杨振声和赵太侔住现今青岛黄县路7号青大校长楼。


  授课之余,教授学者们最喜欢的去处,便是这校长楼。大家聚在一起品茶谈诗,煮酒论文。手拿个大烟斗的杨大校长,此时身兼后勤部长,无论咖啡还是香茶,皆一概保障充足供应。然而山东好汉杨某人更豪于杜康,所以才有“酒中八仙”之说。


  杨校长以深远眼光勾画了青大的发展远景蓝图。他在纵览中国沿海地域特点的基础上,对青岛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作了认真考察分析,力倡青大开办海洋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等学科。此即现今已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大学的“中国海洋大学”之先声。


  应他的邀请,章太炎、蔡元培、陈寅恪,以及胡适、竺可桢、罗常培、冯友兰等著名学人都曾做客岛城来山大讲学。学子大开眼界,学校声誉日隆。


  因而,30年代之初的老山大,绝对堪称当时的海内一流大学。


  
八仙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文化楼


  杨“伯乐”麾下,今人熟知的两匹“千里马”——一是梁实秋、二是闻一多。虽说二人同为青大“醉八仙”,但两位“仙家”的性格和气质差异很大。


  散文家梁实秋教授举止儒雅,衣着讲究,追求整洁之美。而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则手舞足蹈、须发凌乱,穿衣毫无章法。因此,如果说梁实秋宛若一位视讲台如戏台的话剧艺术家,那么闻一多就是一位把课堂当草地的浪漫诗人。


  不过,作为话剧艺术家,梁实秋自然要追求节律与完美。所以他对学生虽“只管教而不多督促”,但考试却评分极严,绝不“手下留情”。而作为不拘小节的浪漫诗人,闻一多则更看重个性和创造性。因此在他那里便有可商量的余地,甚至不妨“打打马虎眼”。


  而第一个“渔翁得利”者即是诗人臧克家。


  晚年的老诗人臧克家在其回忆录中,叙述了这桩令他终生难忘的当年事儿:“那时候,我是青岛大学英文系的一名新生。开学之后,我想转国文系,走进国文系主任的屋子,有好几个人站在那里,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不行了,人太多了。’一个瘦削的中年人向着同学们这么说,他就是闻一多。‘你叫什么名字?’当我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他问。‘臧克家’ ‘好,你转过来吧,我记得你的《杂感》。’他把我的名字填到了一个名册上去。”


  据说,臧克家的这份入学考试国文试卷,判了98分的罕见高分。虽然数学只考了零分,还是被青大破格录取了。这份国文试卷的批阅者就是闻一多。


  闻一多的青大书斋可谓“无秩序”的典型。臧克家是这座书斋里的常客,他一边吸着闻一多递给的“红锡包”香烟,一边与闻师谈诗论艺。两人无拘无束,不再是师生,而是“师兄师弟”。


  1932年秋,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后,杨振声、梁实秋、闻一多、方令豫等人离开了学校,“酒中八仙”星散,成为了一首《广陵散》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


  当年在青大任教的还有几个“小字辈”,小说家沈从文即是其中之一。当时沈从文住在现今青岛市福山路3号院那栋旧洋楼上,房间取名“窄而霉斋”。他以这座青大教员宿舍为背景写了小说《八骏图》。1932年杨振声辞职,沈从文也追随杨氏而去,离别青岛。


  1934年夏,经继任校长赵太侔极力邀请,戏剧家洪深接替梁实秋出任外语系主任,随之应邀而来的还有小说家老舍。著名生物学家竺可桢也被邀请到山大执教。


  在当时众多文化名流中,老舍大概是岛城的最后坚守者。1937年夏,青岛沦陷在即,他也携家人重返济南,再执教鞭于齐鲁大学。时隔不久,老舍独身离济奔赴武汉抗战,山东大学也举校内迁四川。


  岛城学者名流云集“无边风光一时新”的好时光,昙花一现般的结束了。


  1958年,在“大跃进”的狂潮中,山东大学重返济南。


  移走梧桐树,焉有凤凰来?有道是:八仙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文化楼。红瓦绿树思国士,唯有涛声不知愁。


  (文据李耀曦《品读济南》、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