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纪刚开始
当清晨漫步薄雾中的街头,或穿过琳琅满目的购物中心去换乘地铁,或在黄昏霓虹妖娆的窗前静坐,目之所视、耳之所闻,尽是排山倒海的各式“信息”:广告乱花渐欲迷人眼,好莱坞3D大片预告宣传,收到13条无关痛痒的短信,花样迭出的畅销图书,杂志清一色的美女封面,路边女子模仿着封面女郎,新款冬装时尚发布展……不一而足。
在一个写字楼顶,大写着“人,诗意地栖居”几个字,噢,我心头竟油然而生一丝激动,待仔细看,却是郊区某楼盘的叫卖口号……无论置身何处,周围都是人山人海和信息的海洋,即使在家中,信息也会幽灵一般出现在门把手上、电视里、电脑中,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信息更迭的速度大幅超越往昔,人们的愈发强烈的身份焦虑与亟需认同的文化价值感,伴随信息的爆炸与冗余,变得更为迫切与急躁。
人们如何定义自己的文化身份?尤其,背负语言使命的诗人,如何承担母语曾经的骄傲与明日的前途?
作为诗歌概念的“80后”意义何在?不妨以史为鉴,往古里看,整个唐朝近300年诗歌史,我们知道仅仅分成“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另外才是以风格志趣或地域团伙生成的诗歌流派。
如果说唐朝太远梦中也无法回去,我们看近现代的情况,笼统而言,中国百余年来经历过两次大的文化启蒙,一次乃“五四”新文化运动,另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中国新诗即发端于第一次文化启蒙,高潮于第二次文化启蒙。
众所周知,同属卯兔依次差一旬的蔡元培(1867年)、陈独秀(1879年)、胡适之(1891年)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北岛(1949年)、多多(1951年)、舒婷(1952年)、顾城(1956年)同为“朦胧”诗人,生年却跨越四、五十年代。
如此反观“80后”这一约定俗成的概念,对于诗歌文本与思想的意义,到底落位于什么视角与向度,值得反思与深虑。
我记起英国诗人奥登在《牛津轻体诗选》导言中的话:“每一代人先天的艺术才华的水平会有很大差别吗?没有生物学或数学定律能让我们作出这样的假设。伟大的天才是罕见的现象,然而没有哪种艺术完全是天才们的创造,像平原上隆起的火山口一样突然地遗世独立;最不可能如此的就是文学,它的媒介是语言——普通的社会交往的媒介。”
在当代更为要命,马修·阿诺德意义的“文化”,F·R·利维斯推重的“伟大的传统”,无论在东西方,都遭受着史无前例的奚落与戏说,文化基本已蜕化为媒介文化。
而在中国,伴随“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80后”,正是媒介文化的产儿。
(麦岸,山东莒县人,80后诗人,参与编辑《漂泊的一代》。)
■新书推荐
《鲁迅忧思录》
孙郁著
类型:随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7月
本书为鲁迅研究专家孙郁多年来有关鲁迅文章的一次总结,着力描写鲁迅作为一个文人、作家的凡俗与伟大。本书善于从历史细节处挖掘人物特点,讲鲁迅的家庭,将他的收藏,讲他与当时文人的关系。
《晚年所思》
周有光著
类型:回忆录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年7月
他经历过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正如他自己所言,生命长,就会见到很多奇怪的事情。他虽百岁,但仍是《皇帝的新衣》里的小孩。
《沉爱》
苏兆海著
类型:小说
内蒙古出版社集团
2012年6月
作品以两个男女主人为经线,爱情故事为纬线,所有人几乎都对当事人的感情深藏不露,是心灵深处的挣扎和暗战。张杨和舒小娅是高中时期的恋人,彼此非常喜欢,可是爱情发展仅仅限于高中,感情却一直持续到生命终结。本书作者苏兆海,著名作词人,青年作家。
《生活本来随心所愿》
(英)安妮·佩森·考尔著
类型:心灵读本
朝华出版社
2012年7月
如果你有一个唠叨不止的妻子,这本书会是一颗灵丹妙药;如果你的父母现在的生活还不甚和谐,这本书是送给他们晚年最好的礼物;如果你正处在生活的泥沼中,这本书会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心灵修养大师安妮·佩森·考尔带你感受心灵改变生活的力量,告诉你生活可以随心所愿的秘密。
《代表作·新女性》
盛可以、巫昂、颜歌等著
类型:小说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年7月
本书收录了中国文坛十位最活跃的青年女性作家的短篇小说。作者们用凌厉、明净的语言讲述了或荒诞或轻盈的人生故事。被生活挤压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卑微而伤感的欲望和梦想,无不透射出光鲜面孔下潦倒而孤独的生命。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