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灾”下的生存报告
农历节气“小暑”(7月7日)前后,中国十余省市陆续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北京、河北、山东、陕西等地最高气温达40℃左右。
城市热灾应急机制缺失,是中国每个夏天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之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热灾”之下,芸芸众生有怎样的生存现状?
死于高温
路边停着一辆破旧三轮车,一名身着橙色环卫服、头发花白的男子仰面躺在人行道上,双臂合拢架在胸前,脸上盖着一条辨不出颜色的毛巾,双脚仍挂在三轮车的脚蹬上。
——孟庆和死了。
他原本是河南开封的一名环卫工,“我还奇怪,正晌午头,他怎么在马路上顶着大日头睡着了,再一看他脸色蜡黄……”7月6日下午2点多,开封市女环卫工张某发现她熟悉的同行孟庆和在街头死亡。
据开封气象台监测,当日开封市最高气温39.2℃。孟庆和的工友说,当日,55岁的他从早晨5点一直工作到中午12点30分。
孟庆和满身污垢,穿着拖鞋的赤脚裹着厚厚的泥渍,双手和指甲缝里也是黑乎乎的。三轮车车厢里架着一把大扫帚,散落着几个饮料瓶,车把前的车篮里有塑料袋装着一个馒头和半个烧饼,还有一个空塑料瓶。这应该是他吃剩下或没来得及吃的午饭。
“这几天,蹬一会车就心慌,汗一直出个不停,头昏脑涨,浑身没力气。”几名环卫工人在现场七嘴八舌地对媒体诉苦:“我走到路口买个冰棍,吃了才舒服点。”每个环卫工人保洁面积大约3800平方米,路段距离200米左右,每个路段有一名环卫工人分上下午轮流值守。“上班要来回不停地捡垃圾,如果被检查市容卫生的发现路面有垃圾,单位会扣我们的工资。一个月工资才四五百块钱,怎么禁得起扣?”
济南七里山南村四区18号楼附近一个简陋的住处,是陈成爱生前和同为环卫工人的妻子夏焕英的住处。
7月7日上午,七里山环卫所环卫工人陈成爱清运垃圾时身体发生不适,后被送往医院,不幸猝死。家人认为系高温所致。据气象台预报科监测,当日最高气温35.7,地面最高温度44.5。
夏焕英对于老伴的去世无法接受,“他根本没得过啥病,连药片都没摸过,不可能说走就走,肯定是热死的。”夏焕英说,丈夫干活很卖力,从早晨4点30分起床,一直干到出事那会儿。事发当天一上午拉了5车垃圾。
在七里山环卫所二楼办公室内,该所保洁队副队长刘延平说,陈成爱具体死亡原因目前不好下定论,不排除跟天热有关。单位将考虑按工伤申请相关部门处理此事。
7月6日下午2点,济南市气象台将高温橙色预警升级为高温红色预警。
泉城热炼
与7月6日的高温红色预警相“协调”的是,济南最高温度当天也一度突破40℃大关,达到了41.4℃,经十路地面温度达到58℃,放置在马路上炒锅内的鸡蛋被“煎熟”。这是济南自1951年有气象资料以来7月上旬的最高温度市区历年温度主要参考龟山观测站。今年高温预警首次“染红”。
据济南市气象台工作人员介绍,截至当日下午4点,市区12个自动站中有百花公园、省体育中心等5个站观测温度超过40℃。其中,百花公园自动站温度为全市最高,达到41.4℃。龟山观测站观测到的最高温为39.3℃。这一温度,为历年来7月上旬的最高温。
资料显示,自1951年我市有气象资料以来,7月份最高温出现在1955年7月23日至26日,4天气温分别是42.3℃、42.5℃、41.9℃、41.6℃;2002年7月14日、15日,我市最高温也突破40℃,分别为40.8℃、42℃;1959年7月31日,我市最高温为40℃;1986年7月14日最高温达到39.3℃。
“从早上开工到现在,中午休息的时间很短,一直都挺忙。”7月8日下午2点多,在市中心一家工地上,正在干小工的张女士说。虽然高温天热,但为安全考虑,工人们还是得穿着工装,戴着安全帽。一名工人表示,安全帽不戴肯定不行,但戴在头上热得难受,他不得不经常把帽子摘下来扇一扇,忙起来挥汗如雨,有时他们也顾不上了。
“要是不干的话钱就挣得少,多干能多挣点钱,再说也没人让休息。”对于在橙色预警天气里中午为什么不休息,一名工人给了记者这样的说法。
“没法休息,这样干已经慢了,必须尽快赶进度,要不然耽误事,尤其是一下雨,很多活没法干了,上面对我们有工期要求的。”当记者问这么热的天为什么中午还让工人干活时,一名正在现场指挥工人的负责人这样说。
当然,也有工地在中午让工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休息。下午3点多,正在文化路上修路的一名工人告诉记者,他们一直休息到下午3点才开始干活,以避开一天当中最热的时段。记者看到,虽然已经是下午3点多,但这名工人还是热得脸通红,汗水直流,他不时摘下安全帽擦头上的汗。据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该局要求各施工单位,凡气象部门预报的气温达37℃含以上,每天中午11时至下午4时酷热时段,停止一切露天施工作业,给建筑工人放高温假。对于必须保证不间断作业的工序或机械施工,要切实采取防暑降温措施,确保人身安全,违反者将受处罚。
何时迎来“制度性凉爽”
1995年7月,热浪灼烧芝加哥城,短短4天内就有700多人死亡。纽约大学社会学家肯林堡在研究惨痛教训后说:“必须将热浪作为芝加哥的社会灾难问题看待。”他指出,“热浪是一种特别的灾难,因为主要针对穷人。”受此影响,芝加哥城构建了一套城市热灾管理体系。
如今的芝加哥,只要温度攀到32.2℃以上,芝加哥义工将不时造访老人与体弱多病者。与老人可能接触的17000多人,不管是警官还是乞丐,都经过训练,随时报告处于危险状态中的老人情况。如果温度达到40.6摄氏度以上,全市启动紧急计划,所有市政建筑都进入24小时制冷状态,免费开放供市民乘凉。
记者了解到,一部全国层面的法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从1960年已经“暂行”到现在,经历了50年风云变换,早已风烛残年。在这部“暂行”半世纪之久的《办法》中,对处在炙热的太阳底下的露天作业仅是这样规定:“夏季露天作业工人和农民,应使用宽边草帽或斗笠和白色宽大的服装。对高温作业者和夏季露天作业者,应供给足够的合乎卫生要求的饮料、含盐饮料。夏季田间作业,应在适当地点建立男女分设的简便厕所。”——这些最基本的防护和便利设施早已被诟病为“与时代脱节”。
对此,有专家认为“明确权责关系,引入问责机制,加大对用工企业以及监管者的责任追究,以增强制度的刚性。政府有效保障虚弱群体,都能在热浪中享受到“制度性凉爽”,要比参与‘火炉’城市评选强百倍。”
“近期一周内不会出现极端高温天气,一般维持在33℃左右。”7月13日下午,济南气象局工作人员对《齐鲁周刊》记者说,“高温天气每年都会有,我们在35℃以上会发布黄色预警,37℃以上会发布橙色预警,40℃以上会发布红色预警。”
针对今年夏天的连日高温,山东省开放63处防空洞纳凉点,其中,济南有4处。分别是经十一路英雄山人防商城、经四路永兴人防商城、马鞍山路人防商城、旅游路人防工程,合计开放面积约为82000平方米,能够容纳16700人纳凉。
省人防办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济南市的四处纳凉点自2010年6月1日启用,开放时间为早上9点至晚上8点。“今年的避暑纳凉工作原则上在8月31日结束,如果8月31日气温仍持续在35℃以上,由济南市避暑纳凉领导小组决定是否延长开放日期。”据了解,全国14省市已公布高温津贴标准,山东的室外和高温作业人员津贴都是不低于每月120元,和北京、江西同属第三档。
■延伸阅读
国外如何应对“热灾”
纽约:“凉爽中心”
面对热灾,纽约在全市建立了338个“凉爽中心”,这些中心就是具有制冷设备的大型室内场所,它们一般设在社区公共场所。
华盛顿:发电风扇
相比之下,华盛顿的避暑做法最实惠:免费向低收入者家庭发放电风扇,并保证流浪者庇护所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
北欧:带薪“热假”
北欧人只要气温超过35℃,他们就可以放假休息,而且为了不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国家还把热假作为法定的带薪休假写进了劳动法。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