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专题报道 >

新用工时代

2011-03-06 09:26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春节之后,一年一度的“用工荒”再次来临。不仅东部沿海一如既往,甚至连中西部也加入此行列,以致不少地区纷纷出台软硬兼施的留人措施,被外界视为“截留”、“争夺”。


  市场与政策之手悄然发力,收入分配长期扭曲的现状遭遇挑战,劳动和人力资本要素价值的逐渐凸显,昭示着旧有低消费、低劳动成本支持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缓慢而不可逆转地退出历史舞台。


  新用工时代的来临,使得“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渐行渐远,以此为特征的中国第一次“人口红利”慢慢消失,并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倒逼机制。但是,民工、企业、国家,究竟谁来承担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谁会成为被牺牲的那一个?谁才是我们应该着力保护的弱势群体? 

 


 
未来趋势:很多体力劳动者收入将高于普通白领


  刚刚过去的春节,青岛一家纺织厂的经理耿庆丽憋了满肚子怨气。保姆回老家了,送水工、送奶工也停止了工作,由于平时工作忙,耿庆丽和丈夫都不会做饭。眼看基本的生活难以维持,两个人只好回父母家凑合了一个春节。


  令她头疼的事还在后面,春节过后,纺织厂的员工减少了一半,开始出现“用工荒”。“打电话让他们赶紧回来上班,很多人说已经在当地找到工作了,招呼也不打就不来了。”耿庆丽只好给现有的员工适当加薪,每个人加大工作量,企业勉强维持。即便如此,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工人们也是怨声载道。


  民工,越来越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月12日,商河县明辉广场举办2011年“春风行动”农民工专场招聘会,2万名农民工前来挑选3万多个岗位。招聘会当天,约有7000多人达成了就业意向。


  包括富士康、魏桥等在内的大企业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对于招收的工人数量没有限制,越多越好。“我们的企业规模一直在扩大,工人不嫌多只嫌少。”一位正在现场发放招聘简章的女士说为了对付今年的“用工荒”,公司除了提高工人的薪酬之外,还大力改善了工人的住宿、餐饮以及休闲娱乐条件。


  2月22日上午,在威海市人才市场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现场,本科学历的车小琴在苦苦寻找着合适的工作,“月工资1500元左右就行。”虽已工作6年,但车小琴心里仍没有底。与此同时,每月工资3300元的农民工赵烨却因原公司不给交保险,理直气壮地提出“月薪3500以上、交保险”的待遇要求。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是没有民工的概念的,在这些国家,很多体力劳动者收入都高于普通白领。”英格玛人力资源总监庄志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量民工工资高于普通白领似乎将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最新的调查显示,山东各地进城务工农民工对工作薪酬要求在每月1500元以上的占绝大部分,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求职人员,一般要求每月2500元至3000元,甚至更高。从数据上看,山东省中、西部部分地区的薪酬甚至超过了东部沿海城市。

 

“用工荒”背景下的供求矛盾:民工没饭吃,企业不让步


  “骗子太多了,说是八小时工作制,工资日结,但是真干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工作好几天了,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想拿工资门都没有。”3月1日,在济南市全福立交桥劳务市场,来自齐河的王长山告诉记者。


  一个男子出现在人群里,说明来意,要招一批民工去办理银行卡,“绝对免费办理,每人发给50块钱。”立时有一群人聚拢过去,跟着男子扬长而去。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


  王长山没有动,“这样的事太多了,反正也找不着工作,不如赚点儿小钱。不过我还是感觉他们是骗人的,哪儿有那么好的事。”


  男子刚走,一辆中巴停在路边,司机走下车,表示现场招聘,招满人立即拉走。人群又将他围住,几分钟后,人群散去,一个人也没留下。


  悻悻而归的王长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什么都涨价了,生活成本一下子提高,用人单位还是给出去年的工资,这样吃饭都困难,谁还去干?”他给自己定出的工资也不高,“能有2000块钱就行了。”


  记者调查了解到,在“用工荒”背景之下,依然有大批民工找不到工作,他们或者年老体弱,或者没有一技之长,但是这些都是表象,导致他们找工作难的直接原因是,用工企业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对工资待遇的需求。


  工人和企业之间的矛盾一时间难以调和。3月1日,在济南经八路、全福立交桥、老东门等劳务市场,记者一出现,立时被大批民工围住,问是否招工。很多人向记者抱怨农民工待遇差、工资低且经常被拖欠、备受歧视。“我去坐公交车,司机不让我上。”80后小伙子刘露恨恨地说,“其实只要能有口饭吃,不骗钱不被歧视,我就去干。但是,就这点儿要求也很少能够被满足。”


  记者调查发现,招聘农民工的企业,开出的工资一般在1500元之内,而且真正为农民工办理保险的微乎其微。同时,很多人对某些企业开出的高工资持怀疑态度。“说得好听,真到了时候绝对拿不到这么多钱。”一位曾经“受骗”过的民工告诉记者。很多年轻民工表示,一两个月的高收入不是真的衣食无忧,没活干的时候照样为生计发愁,稳定的收入最重要,他们希望自身的权益能够得到长期保障。


  一份来自科研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农民工占到总人数的60%以上,成为当前农民工队伍中的主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就业偏好不同,他们更倾向于劳动强度不大、工作环境相对舒适的工作。他们对城市更加认同,更加注重工作之外的生理和心理享受,相对于一成不变的用工制度,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更加迷惘,对工作条件的要求自然更加苛刻。


  农民工“第二代”仍然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他们虽进入了城市,但又不被城市社会所认同,使得他们在城市里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尴尬状态,农民工“第二代”处于一种“双重边缘人”的状态。
从“人口红利”到“倒逼机制”: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到底由谁来承担?


  去年3月23日,美国著名投资公司GMO发表了题为《中国的红色警报》的研究报告,阐述了中国经济存在的泡沫和可能的巨大危机。文中谈及人口时这样论述:“中国的人口到2015年将会下降,同时劳动力数目也会见顶,新增的劳动力也会快速下降。”


  近年人口红利这个术语成为一个普及率超高的热词,媒体、学者乃至民众都在热议:人口红利枯竭带给中国的影响是什么?中国将如何应对后人口红利时代?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加速提升,农村劳动力加快向工业转移,长期受压抑的劳动力收入不可持续。种种迹象表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已经结束。”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


  所谓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这一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我们不得不面临另一个现实,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利润空间有限,大幅度提高工资不可持续。如继续提高工资,企业将向劳动力便宜的地区转移。“工人生活成本的增加,说到底就是通货膨胀。难道让我们来承担一个国家通货膨胀的压力吗?很显然,这是不公平的。”耿庆丽向记者抱怨道。


  持续的通货膨胀迫使民工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在另一个层面上加剧了中小企业的破产,到底谁是赢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用工荒迫使企业进行管理、设备和技术的升级换代,实际上是在释放“生产要素价格信号”。持续的“用工荒”正在形成“倒逼机制”,让企业不得不加快转型升级,这无疑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但倒逼机制形成过程中的阵痛到底由谁来承担,却是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