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要览
2010-10-15 21:43 《齐鲁周刊》/
齐鲁周刊 /
我们的形象
即使在中国最为偏僻的乡村,人们都能感受到1978年以来生活和社会的变化。但是,为何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对中国人的印象有些还停留在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的落后、愚昧?
100多年来,中国人对于如何认识国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几经变化。然而,直到今天,什么人能够代表中国人?外国人到底如何看待中国人?仍然存在不同解读乃至误判。
《瞭望东方周刊》
10月12日出版
“达人”的秘密
回首过往的娱乐节目,当相声、小品和独角戏一类的笑声渐渐稀落,综合类的娱乐节目自然异军突起,轰动全国的“超级女声”等曾是全社会的谈资和心灵鸡汤,但也“长河渐落晓星沉”。
天降“达人”,恰好是对传统娱乐的颠覆和升华,让舞台内外立刻明白,我们内心最珍爱的是什么?
《新民周刊》
10月17日出版
哪个年代的女人更好看?
百年风云变幻,女人始终好看。
读女人的美,能读出时代的精气神和那个年代的审美能力。女人好不好看,还跟男人有关。两性世界的丰富与融合,绝不止于女为悦己者容。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乱世并不使女人难看;心乱了的时段,女人总是不耐看。
相由心生。价值观,才真正决定着女人的相貌。
《新周刊》
10月1日出版麻省理工:一个让想象飞翔的地方 只要你的电脑连接上网,你可以很快找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各种课程,甚至可以参与讨论、完成作业。
2001年4月,麻省理工宣布,将把2000余门课程陆续摆上互联网,在一些大学希望以远程教育牟利的时候,麻省理工学院宣称,所有课程免费是对社会的回馈。这被称之为“开放源代码式的高等教育”。怎样在一个信息时代学习和创新,是一所伟大学校应该探讨的课题。
《三联生活周刊》
10月1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