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媒体要览 >

媒体要览:可怕的大学

2010-06-26 22:27 《齐鲁周刊》/ 齐鲁周刊 /

可怕的大学

 

  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


  它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是产业经营,却背负了2500亿元债务;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


  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自身定位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从教授到学生的造假舞弊令学术成为笑话。中国的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大学从残酷社会中的象牙塔,堕落成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这是可怕的事!


《新周刊》


6月15日出版

 

八十李泽厚


寂寞的先知  李泽厚曾经想写一部思想史论,记录中国近现代6代知识分子,研究每一代人的时代使命、道德责任、现实功能和其间的传承、冲突等。这部思想史论最后并没有按预想的面目问世。


  今天,李泽厚的许多思想,或者已成为“常识”而为大众习焉不察;或者仍被视为“异见”而无法流行;或者引发“又是这一套”的不耐烦;或者直接被更多不关心的大众忽略。这和他说得对不对无关,也许他只是错过了这个时代的人的兴奋点,又或者,是时代辜负了他。


  但他实在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原创型思想家,既熟知西学,又与本土资源、精神有内在联系。数十本著作数十个概念,几乎可以自成系统,囊括人一生所要面对的问题:如何认识、如何审美、如何安身立命。


《南方人物周刊》


6月15日出版

 

劳资“转型”之痛

 

  半年内“N连跳”,一天内十多家企业发生停工事件。“劳资博弈”以引人注目的方式,成为近期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焦点。


  劳资矛盾是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矛盾,在中国出现并不意外。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经之痛”。但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高发,甚至出现风潮,必将影响社会稳定。回顾西方国家曾经的工运风潮,环视一些国家正在经历的劳资矛盾困境,众多教训和经验告诉中国,应对劳资矛盾既要审慎决策,更要积极而作为。


  消解劳资矛盾,调处劳资纠纷,政府责无旁贷。这正是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责所在。


《瞭望》


6月21日出版

 

会诊神医

 

  为什么中国代代出“神医”?


  为什么百万信徒们会对张悟本这样的“养生专家”奉若神灵?


  是看病贵看病难的医疗体系使然,还是现代文明状态下养生观念赶不上养生需求的脚步?


  在“各路神医”销声匿迹中,在各界热论声里,人们发现,神医倒下,但“神医”产生的社会土壤并未就此消失。


  神医火了,社会病了。


  面对这一场场的保命运动,一阵阵的造星热潮,人们可以参与其中,或置身事外,但终归逃不出这看似闹剧之外的现实社会,使神医不绝,年复一年。


  “神医”大行其道,除了其忽悠本领,商业炒作,信众的盲从外,健康教育缺位,医患关系紧张,信仰缺失等,是其产生的社会土壤。


《南都周刊》


6月17日出版

相关阅读:

·媒体要览 01-23
·媒体要览 01-17
·媒体要览 12-31
·媒体要览 12-24
·媒体要览 12-18
·媒体要览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