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媒体要览 >

媒体要览:老兵不死

2009-06-23 09:06 《齐鲁周刊》/ 周刊综合 /

■媒体要览

 

老兵不死 


  就像《我的团长》里操各种方言的士兵一样,真正的中国远征军,也来自五湖四海。在西南边陲生活了60多年后,他们再也找不到归乡路。


  在康洪雷看来,这些从生死边缘走过一遭的老兵,用了半生才抚平心头战争的创伤,过上了平静的生活,这份平静,是对他们的慰藉,所以他只能心存敬畏,远远凝视。


  但其实,关注,除了意味着被打扰,还意味着不被忽略。在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中,还有很多人孤独而贫困,除了遥远的尊敬之外,他们还需要社会实在的爱护和关怀。


《新世纪周刊》


2009年4月13日出版

 

医改定音


   在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出炉之后的5个月内,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医改方案是市场化还是回归计划的走向,展开了激烈博弈。


  如何在新医改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既体现医疗公共用品的福利性质,又让市场的微观主体发挥作用,显然还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命题。而如何界定在公共用品提供中的政府责任、角色扮演以及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也是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4月13日出版

 

09年维稳新思维


  在金融风暴面前,力图“化危为机”在复兴大道上更进一步的中国,对社会不稳定的焦虑成倍增长。为什么社会性暴力越来越常见?社会是否已经触到稳定状态的临界点?


  很长时间以来,政权机关在维护稳定方面得到了高度的强化,官员社会稳定的考核压力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在增强警力上更多的是“不吝编制”,防暴演练层出不穷,动员群众“人人维稳”的做法在很多地方并不鲜见,特殊时间段的经验已经日渐常态化。


  两厢对比之下,值得追问的就是: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已经到了非暴力不足以解决的界点,还是我们原来的维稳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等方面撞上了边界?


《南风窗》


2009年 4月 13日出版

 

人民币长征 


  央行这几年来一直在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使用开辟渠道。2009年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70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框架协议。这已经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央行自2008年12月至今签署的第6个类似协议,并且从中国香港地区、韩国、马来西亚等周边地带扩展至拉美国家。


    至此,通过货币互换“走出去”人民币总额达到6500亿元。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结算业务也推出在即。人民币国际化征程开始审慎地提速。


《瞭望东方周刊》


2009年4月13日 出版

 

09年毕业生就业调查


  在严峻的竞争和生存压力面前,真正不会自动“改变择业观念”,固守“学有所用”,或者有能力单边强力守护自己的受教育成本的,只能是一部分家庭背景较为优越的学生。


  在这竞争过分激烈的时期,在这权力和人情社会,越是“苦读”的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机会可能越少。许多靠近权力的机关和国有垄断行业里,越来越没有平民和贫苦人家孩子的缘分。父辈的权力和“人脉”,会以某种方式“世袭”。


  如果这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因为他们无“老”可“啃”而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失业威胁之下,当是重大的社会课题。


  这是中国社会进入转轨时期以来,第一次面临如此重大的失业危机。


《南方人物周刊》


2009年 4月 11日出版

 

瓦斯不坏


  这是一种气体,主要成分是CH4甲烷,多年来一直背负着矿难“杀手”的罪名,它藏身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当其浓度达到5%至16%时,遇明火便爆炸。中国煤矿安全事故80%与它有关。


  这种气体便是煤层气,一个更被人熟知的名字叫: 瓦斯。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其实并不是无药可救的“坏小子”,而是可以与天然气媲美的优质高效清洁能源。


《小康》


2009年4月12日出版


■读者反馈

 

希望推出更多的调查报道


□刘秀兰(济南市肉联厂)


  我和老伴都是济南市肉联厂的退休职工,老伴一直保持读书读报的习惯,退休之后时间多了,儿女给我们订了一些报纸,其中《齐鲁周刊》是我和老伴非常喜欢的。


  贵刊推出食品造假调查的系列报道之后,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和老伴,这些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是我们比较关注的。有一次老伴看了“鸡炼油”和假花椒的报道后,气得破口大骂。由于自己在肉联厂上班,跟肉打了一辈子交道,对肉类、食用油都比较关注。现在的食品造假太多,弄得人心惶惶,应该严厉打击查处。


  希望贵刊能够多做一些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报道,不但食品造假的要做,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希望能多做一些。


对造假工厂应该彻底追查


□付法新(莱西邮政局)


  《齐鲁周刊》09年以来,对食品造假事件进行了系列的报道,尤其是记者在调查过程中的现场感、紧迫感,都深深地震撼着我。


  我的家乡盛产花生,造假花生油在以前只是听说过,周刊第490期对造假花生油的报道,让我知道花生油分为压榨型和浸出型,并了解了如何区分真假花生油,学到不少知识。


  但是周刊对造假工厂的报道,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能不能对这些造假食品的工厂进行全面的报道,甚至做一些连续性报道。作为读者,我更想知道政府是如何处理这些造假工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