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范玉存:不要用价格衡量一本书的价值

2014-06-27 10:39 未知/ □本刊见习记者 尹丛 /

  山东动之美体育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对于范玉存来说,读书显然是个让他颇为喜欢的话题。本刊记者于6月24日中午11点电话联络他,试图约个采访时间,他立刻推掉手头的工作,开始交谈。

  “不同的时候,读的书完全不同。”范玉存给自己的读书历程划定了不同的时间段。“看书的内容会与不同阶段的探索、需求、困惑有关。”

  “我是鲁西南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小学、初中都是应试教育,课本是我唯一的书籍。高中的时候,读了少量的文学作品,直到考上了兰州商学院,第一次见到了图书馆,才一头扎进了书籍的海洋。”

  彼时,读企业管理专业的范玉存,恨不得一次将所有感兴趣的书都借回来,“每次都借很多本,哲学、社科都想了解,很快看完后,再去借。”但很快,海量阅读的弊端就显现出来,“读书的效果不好,许多东西都不求甚解,反而不够精。”

  1993年,范玉存大学毕业,进入了当时红火的济南轻骑集团,23岁的他曾在心里感叹:“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从鲁西南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人生第一站竟是无数人向往的轻骑集团!”

  他先进入到轻骑装配车间,但只待了一年,就被派往江西跑市场了。随后,他又辞职创业,做起了体育器材生意。这时候,范玉存的读书范围反而变窄了——专业性成为他的首选。因工作所必须学习的辅导类书籍,也占据了他的部分时间。

  而时至如今,事业上已经颇有建树的范玉存,读书已经变得“随心所欲”,他一年大概要买几十本书,喜欢在书店挑选,当然,很多时候,他圈子里的朋友们,也会在茶余饭后相互推荐。譬如他最近在读的杰克·韦尔奇的《赢》,就是朋友推荐给他的。

  只是时间却不再多。读书开始见缝插针——飞机上、车里,大多是在交通工具上。选书的标准自然也不同——“我的读书标准有两条,一是能够带给我新的观点,二是能够告诉我旧的传统。”

  “我如今读的书大体为三类,一是传记类图书,包括水均益、白岩松这样的央视名嘴,我可以透过他们的个人阅历,去了解不一样的故事;二是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三是经管类书籍。”

  聊到最后,范玉存感慨道:“文化是最低廉与实用的产品,永远不要从价格来考虑一本书是否合适,大部分书一本不过三四十元,省一顿饭下来,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