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同学的“楚汉之争”
中国历史上,像黄埔军校这样,同堂上课,同室生活,最后又在战场中相互厮杀的规模性现象,绝无仅有。22年中,一校同学为了各自的政党分分合合,“煮豆燃豆萁”,历史是残酷的,也是明智的。
校园里的同学内讧
以早期黄埔生600人为骨干,黄埔军在短短几年内发展为初具规模的中央军,并成为北伐前锋和主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共学生非但没有拧成一股绳,反而日趋离散,常因为政治观点而口角相向,甚至大打出手。
在第一期学生行将毕业时,“青年军人联合会”于1925年2月1日成立。主要领导人既有蒋先云、李之龙、陈赓这些公开的共产党员,也有贺衷寒等国民党员。
随着青军会力量逐渐壮大,特别是共产党人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加之教育长王柏龄等国民党右派分子的煽动,贺衷寒等国民党右派学生开始列位站队到共产党学生的对立面上。此时的蒋介石也授意王柏龄成立了“孙文主义学会”,和青军会唱对台戏。
1925年第一次东征胜利后,青军会梅县中学广场上举行了一次军民联欢会,由蒋先云主持,李之龙主讲。孙文会一伙人在贺衷寒的率领下跳上台来,硬是把李之龙从讲演台前架走,然后贺衷寒开始演说起来。
被赶下台的青军会短时间内集结一批骨干分子,在李之龙的率领下冲上演讲台。霎时会场大乱,一个学校的两方会员混战起来。这一幕也出现在当年10月第二次东征战役的演讲台上。
1927年,北伐让黄埔学生打的大呼快哉。然而,正当革命向纵深发展之时,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从此,黄埔师生各自为信仰正式分道扬镳。
陈赓、宋希濂的兄弟情义
1934年,国民党军队攻占红都瑞金,此时率领国民党东路军第十师、第三十六师的分别是李默庵和宋希濂,他们想起了昔日同学陈赓。
话说两人与陈赓都有极深的渊源。李默庵19岁被陈赓带到广州陆军讲武学校。后来陈赓从该校转入了黄埔,李默庵也跟着转入黄埔。宋希濂与陈赓是湖南湘乡同乡,17岁入黄埔军校,18岁由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然而次年,“三·二〇”事件爆发,蒋介石要求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要么退出国民党和第一军,要么退出共产党。当时已经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250余人退出了国民党和第一军,只有39人退出共产党。第一个发表退党声明的,就是李默庵。相比之下,同年入党的宋希濂就没有这般绝情,他在中山舰事件后甚至说:“我可以保证,决不会做有损于国共合作的事!”
1933年3月,陈赓在上海被捕,时任国民党第三十六师师长的宋希濂得知这一消息后,利用其与蒋介石接触较多的机会,并邀集10多名黄埔一期同学,进行营救。
之后的岁月中,陈赓遭遇了多位同学。1936年,与胡宗南对决一昼夜,歼敌一个旅,俘敌500;1946年,陈赓再挫胡宗南精锐部队;1947年,豫西平汉战役中,俘获同学李铁军;1948年,解放洛阳战役中,活捉黄埔五期师弟邱云湘;淮海战役中,俘获同学黄维……
1949年12月,宋希濂在大渡河畔的沙坪被俘。1950年春的一天,时任云南军区司令员和云南省政府主席的陈赓,见到宋希濂。陈赓若有所思地问:“记得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吗?”宋答:“那是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你到西安警备司令部来看我。”陈赓点头说:“对,那是奉周恩来副主席之命特地去看你的。记得当时我曾说:‘你是国军师长,我是红军师长,10年内战干戈相见,现在又走到一块来了,这该给日本鬼子记一功啊!’一别就是10多年,我们见一面好不容易呀!”
至于李默庵,1949年配合程潜、陈明仁等起义,后长期移居海外,1990年回国定居,致力于祖国统一事业。
“楚汉相争”:
国民党黄埔系的全面溃败
抗日战争是黄埔师生的“第二次合作”,也是他们军人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1937年8月,黄埔四期学生林彪在山西取得“平型关大捷”;1939年底,黄埔一期学生杜聿明在广西昆仑关大败有“钢军”之称的日军板垣征四郎师团,获“昆仑关大捷”。
黄埔军人在国家和民族存亡面前都表现出革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无数黄埔军人血洒疆场。
然而到了内战期间,林彪和杜聿明在东北重新兵戎相见。
从1946年的意气风发到1948年的仓皇逃离,仅仅两年时间,东北攻守易势,杜聿明也从荣誉的巅峰跌入谷底,最终在陈官庄这个不知名的小村庄里结束了自己的军人生涯。
1946-1948年,败在林彪手下的黄埔校友摞成了一堆,仅黄埔一期的大师兄就有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侯镜如四人,更有阙汉骞、潘裕昆、刘玉章、向凤武、沈向奎一干四期同窗,至于郑庭笈(黄埔五期)、廖耀湘(黄埔六期)、刘云翰(黄埔七期)这些小师弟更不在话下。这场在东北大地上展开的黄埔同学会成就了林彪和四野的赫赫威名。
1948年,蒋介石在沈阳向杜聿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林彪能打游击,就地筹粮筹饷,而你就不行?你们都是黄埔生,可你是一期的,他只是四期的,为什么一期的却打不过四期的?”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