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之道
又逢毕业季,一则关于温州中学某毕业班天价谢师宴的帖子走红网络。与之相应的,是当“校长”一词成了洪水猛兽,当某些教授被人们称之为“叫兽”,当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多起师生关系紧张的恶性事件,的确值得我们从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师生之道去获得些反思。
一个时代的气质是被人带出来的。古者称师曰先生。中国古圣先贤,师生如父子。孔子对他的学生,无不“视犹子也”。孔子去世,他的学子都服丧三年,而子贡更在墓地庐守六年。师生关系所以深厚,乃因为以道结合。
在中国“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里,“礼”在门口立着。民国的小学课本,第一课多是先生穿着长袍站在校门口,学生敬礼鞠躬,先生还礼,这是最基本的文明。
文革被整惨了的沈从文告知外甥黄永玉:爱、怜悯、感恩。前些年主持人问老年黄永玉:自己的墓志铭上将会写什么呢?黄永玉脱口而出:写——爱、怜悯、感恩。
唐代大教育家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师者必须“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否则就沦为了贩卖知识的嘴上饭碗。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日用常行的学问,但这些学问要配属于师生之道,才能发挥其大用。所以,中国师生结合,以“游于艺”为起程,以“志于道”为目的。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历史,基本的因素就是这个道。
如同所有的文化传承,师生之道背后蕴含的是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厚重。
中国五四以降的文化冲击曾在西南联大时期结出硕果,涌现出一批有学术、有风骨的教授,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精英。
人们叹息今天怎么没有西南联大的精神,没有西南联大式的教授,不过是映照当下教育界的不堪罢了。民国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可有人怀有理想。不仅仅是先生,普通的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一种崇敬感。这个失节的时代,失去了节制和节气,一切都轰轰烈烈地奔向那个庸俗的成功。师生之道,除了文化传承上的坚守,还应有一个现代公民的责任与担当。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