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姜文、刘晓庆:《芙蓉镇》里的文化出走

2014-04-05 14:52 未知/ □许诺 /

  无论《红高粱》还是《芙蓉镇》,只是一片80年代的文化土壤。在这片文艺复兴的热土里,姜文和刘晓庆野蛮生长,迅速出走,成长为男性和女性所能达到的各自高度。他们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至今仍占据着电影文化的核心位置。

 

  4分钟的吻戏,“吻醒”了一个时代

  1987年,刘晓庆在谢晋导演的影片《芙蓉镇》里成功饰演了胡玉音。“米豆腐西施”在那个年代产生的影响是现在任何一个女星都无法比拟的。影片对于反右、文革等历史的反思影响了很多人,而影片中刘晓庆和姜文长达4分钟的吻戏,在那个风气保守的年代也给很多观众很大的震撼。刘晓庆本人一脸云淡风轻:“当时还要考虑灯光摄影,激情戏拍的没有任何感觉。”

  1988年,《原野》荣获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这距离它拍摄完毕已有七年之久。电影公映时门票抢手,人们纷纷冲到电影院去看传说中的裸体镜头。

  电影的副导演黄嘉明说起当日情景:“当时拍刘晓庆和杨在葆的一段幽会的戏。导演组在现场开会,讨论怎么表现两个人亲热过。有人说刘晓庆的两个扣子都解开,有人说不行。最后定的是只解开第一个扣子,再把领子拉大一点。”

  因为这粒绽开的纽扣,《原野》只能对内禁演、对外发行。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原野》获得“世界最优秀影片推荐”的荣誉,花金子的红袄黑裤被送到法国博物馆,代表中国电影永久展出。

  及至此后刘晓庆拿下无数个“第一”:中国演员的第一本自传《我的路》出自她手。其中一句“我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让崇尚中庸与低调的国人瞠目。

  她出演大陆第一部武打片,与港台导演合作的第一个大陆女演员,第一届春晚的第一个女主持人。她先后在美、法举办影展,甚至参与“走穴”热潮赚取不少票房。

  刘晓庆在自传中分析八十年代带给她的影响,“我就想做中国演员之最,从来我就喜欢‘最’这个字,我终生都会去追求这个字,我希望成为‘最’,我认为我应该‘最’,不然,这辈子就白活了”。

  姜文:从80年代出发,在“高粱地”里发芽

  姜文的气质,来源于80年代。

  演《芙蓉镇》,女主角刘晓庆对姜文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其实那个时候他也很年轻,只有22岁嘛,当时我根本不愿意跟他演。但是谢晋导演说,他是非常突出的一个学生,后来我看到他鼠头鼠脑的,倒觉得他和‘秦书田’有点像。”

  之后,两人发展为情人,后来阴差阳错,分手,但多年来,感情甚笃,成为“不是亲人的亲人”。

  演《红高粱》,姜文和张艺谋从头吵到尾,最后吵出了一个轰动世界的大作。作为演员,姜文对于“我爷爷”这个人物的塑造无疑至关重要,如今我们反复观看《红高粱》之后几乎可以确信,这部电影的画面、色彩属于张艺谋,但那强烈的,充满趣味的戏剧感,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姜文。

  80年代的姜文,和谢尔盖·鲍德洛夫一样,血气方刚,勇猛无比,无论是《芙蓉镇》,还是《红高粱》,还是《本命年》,姜文式血性,一度成为那个年代男性偶像的标准版本。

  姜文自己说:“如果有好本子,我就做导演;如果有好导演,我就做演员。”

  《阳光灿烂》到《让子弹飞》:“大师”的故乡和土壤

  当年的《北京人在纽约》和《红高粱》展露演技;《阳光灿烂》表现出对色彩和画面的掌控;《鬼子来了》表现出姜文的思考深度已经超过了目前大多数所谓历史学家;《让子弹飞》则是他最充分发泄的一次。用隐喻作为发泄的手段。

  有人说,姜文是当代最伟大的演员、导演。

  2007年,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在威尼斯电影节不敌李安的《色·戒》,评选结果公布后,姜文填了一阙《念奴娇》: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一代人来,一代去,太阳照常升起。浪子佳人,帝王将相,去得全无迹。青山妩媚,只残留几台剧。

  而今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风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是姜文的艺术自律;“一代人来一代去,残留几台剧”,则是他的艺术理想。

  跟姜文有过合作的陈冲说,姜文有讲剧本的习惯,早在剧本成型之前,他已经有了流淌不绝的叙述欲望,剧本的颜色气味质感,已在预谋之中,“我第一次接触到《太阳》,就是在姜文的办公室里,那是我第一次‘听’剧本,闭上眼睛,似乎能看见电影。当时的感觉是讲故事人的体温绝对高于38摄氏度。”

  老朋友王朔把姜文称为“拳王”:“姜文应该是最后一个大师了,拳王……姜文气壮如牛,艺术野心更大,只怕没有他的舞台了。”

  跟悲观主义者王朔不同,姜文觉得,现在依然是电影的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