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名人皈依史

2013-11-29 15:06 未知/ □阿灿 /

  “佛”于公元1世纪由印度入汉,以解脱为本味,宣扬众生通过“修技”,戒除贪、嗔、痴以追求心灵的不断完善。而佛学自入中土以来,也在不断地演变、发展,与中国原有的“儒”与“道”相互学习借鉴,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从弘一法师所代表的一个时代的名士表情到蒋介石一生被宗教信仰所影响的社会政治观再到李娜们某种内在的精神归家的渴望,名人们的皈依百像,也是一部糅杂着政治、文化、信仰的皈依史。

  “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

  禅宗下的千古文人梦

  禅宗下的中国文人,由入仕到出仕、由积极进取到纵情山水,不断地接受佛文化的熏陶,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

  大凡千古文人,正如韩愈所言“士不得其平则鸣”,而“鸣”过之后,如若仍不得志,又当如何?2000多年来,影响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学说主要的还是儒家。儒家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这,正好给了古代读书人一个体面的台阶,所谓“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也。

  于是很多在中国古文坛上叱咤风云的布衣文人出现了。

  自称“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的苏东坡,坎坷不平的人生遭遇,佛儒道俗各种思想的复杂交织,使他上演了大起大落的三仕三隐之剧。“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简单的一个设问,却饱蘸着东坡居士沉甸甸的愤懑与失落。

  佛学自汉东渐中国后,逐渐与本土的道教和儒学融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荣起来。诗人王维生活的年代,也是中国佛教变革的重要时期,经过迅烈的宗尊之争,南宗禅,亦即中国化的佛教始以正统焕发于世。有人统计,王维所传诗歌约300多首,而禅理诗就有160多首。所以,游国恩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王维》中说:“到了晚年,他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心情,完全变成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宿命,就是以一种文人的敏感与执着,在诡谲多变的政治文化中跌宕起伏。他们“处江湖之远”的时候往往选择的是“道”或“佛”的思想,民国名士李叔同出家,也是当时中国文人阶层的集体哀愁。

  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二十文章惊海内”,在城南文社“天涯五友”中是俊友中的最俊。儒文化,民主文化,洋文化叠加一身,构成了他文化结构的复杂性。这种特殊的文化心理,使他更多地注重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关怀。

  出家前的李叔同感慨故国民气不振,开始躲避社会政治活动。民国七年(1918年),他正式出家,法号弘一。在隐逸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佛门成为了中国古代不满社会现实或仕途受挫、厌倦官场的士大夫用以慰藉痛苦心灵的一剂良药。

  从皇权到政客:

  改变历史的政治皈依

  唐、宋、明的皇帝大都推崇佛教,有些皇帝还精研佛学,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帝,直接干预梵宫事务,甚至对官僚的反佛言行暴跳如雷。然而大多数史书都认为“康熙、乾隆等帝并不信佛,而是以佛的化身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朝皇帝主要重视佛教中的一个派别黄教,是为了团结蒙藏贵族”。

  宗教信仰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一百年来,中国的精英们殚精竭虑,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良方。他们痛苦地发现:中国的救赎之道,必须到制度和法律的背后去寻找。

  梁启超曾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许寿棠更是把佛教与国民性联系起来,“一般国民懦弱、浮华、猥贱、诈伪……提倡佛教,以勇猛无畏治懦弱心……”

  而佛教也构成了蒋介石精神世界的基色,不断影响着他的社会政治观。他一生三次下野,皆通过登雪窦山问禅,入山静读《宗镜录》,遍访家乡佛庵庙宇等方式为自己的复出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1927年8月12日晚,因迁都之争和兵败徐州,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在雪窦寺住了十一天之久,期间,蒋为感恩和褒扬故乡的这座禅宗名刹,手书“四明第一山”,制直匾悬挂于山门。

  历史上,中国士大夫在政治上失意时,总是“逃禅”,寻求精神抚慰。蒋介石所履行的这个方式,恰是一个生动的“人证”。作为政治家,他十分明白佛教拥有为数甚多的僧徒和信众,也是中国社会一个不可轻视的界别。《太虚大师年谱》评价:“国民政府下之佛教,得以从狂风暴雨中复归安定,得以泄沓混日,确与此夜此人有关。”

  李娜们的彼岸精神

  历史,总是在原地打转。时至今日,佛教仍然是接收中国人信仰的传统选择与合适出口。演艺圈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然而就在这处于万丈红尘最光耀之处的演艺圈里,却时不时传来演艺圈明星们皈依佛门的消息,歌手李娜的出家可算是当年的一条爆炸性新闻了。

  1997年左右,正当李娜歌唱技艺处于巅峰状态之时,她却急流勇退,毅然决然地在山西五台山削去青丝、落发为尼,后又到美国专志学佛。当时有一篇报道曾这样议论道:“这不是一盏青灯古佛,毁了一生前程么?”还有一篇文章则分析了时人揣测李娜出家的几种原因:“一是对现实不满,出家欲逃避生活中的困扰;二是婚恋失意,看透了儿女间的情短意长……”

  其实李娜出家之前的某些生活动向,已暗示了她未来的人生走向。出家前,李娜将户口迁到了张家界,并在天门山山顶一块有树有水的“宝葫芦”地造了几间木屋,种菜养鸡,乐此不疲。她自己说:“原来生活在物欲横流的圈子里,为名利拼搏,为金钱挣扎,现在则有了一种坐在岸上,看人在海中游泳的感觉。”

  像李娜这样出家的演艺圈艺人,从八十年代以《霍元甲》而风靡内地及港台的演员黄元申到《水浒》武打设计的导演袁和平的弟弟袁振洋再到陈晓旭、王菲……他们也同样以种种因缘而开始在复杂、混乱、让人眼花缭乱的娱乐现场意识到了某种内在的精神归家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