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客吸毒:大腕们的“毒品摇滚”
明星吸毒其实并不是新闻。事实上,随着新型毒品的开发、集体性吸毒行为的出现,一种吸毒亚文化已经在娱乐圈内形成——吸毒不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毒瘾,而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时尚,一个用来划分是不是“同类”、是否具有共同审美和生活趣味的标准。
从谢东到满文军到张元这样的吸毒亚文化成为他们“增进感情”与建立认同的交际方式。
从满文军到张元:以前是请客吃饭,现在是请客吸毒?
每当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总会有明星现身说法,以“丑闻”的方式为人们敲响警钟。2009年是让人们没法“懂你”的满文军,2008年是《看上去很美》的导演张元,而2007年是再无“笑脸”的谢东。
十余年来,被公开曝光与毒品有染的明星双手双脚都数不过来,而2009年6月因“聚众吸毒”被捕进入看守所的满文军,更得了一个新的代号——“圈内吸毒冰山一角”。同时被抓获的还要满文军的妻子李俐,因在生日聚会上提供毒品,李俐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一名叫涂紫凝的新加坡歌手主动出来披露歌手吸毒内幕:吸毒歌手当中有的大牌是摆谱耍酷,有的新人则是为了跟前辈混熟、争取更多成名机会。在涂紫凝看来:“满文军老婆李俐肯定不是贩毒的,只是做了回东,给朋友们提供了毒品,我知道有人会把请朋友吸食毒品作为最高的待客之道,就跟请客吃饭一样。”
如果被“抬举”的一方不吸,“就肯定玩不到一起”。这里面涉及到新人跟前辈的关系,即便前辈已经过气,但“他不在江湖,江湖依然有他的传说”,新人想要获得更多的演出机会,需要前辈提携……给你吸,是看得起你!给你吸,才能打进他们的圈子。
此时,被亚文化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都“中了毒”,这也会对个体形成文化压力。害怕被团体排斥、害怕无法融入的心理,让群体成员最终忠诚地拜倒在毒品的圈子图腾之下。
满文军的跌宕起伏,不过是娱乐圈内涉毒人士的命运缩影。自1998年摇滚歌手罗琦成为首个被爆吸食毒品的圈中人之后,“吸毒”一词就像附骨之蛆一般,与娱乐圈如影随形。
大腕们的“社交壁垒”:不吸一口,进不了圈子?
据相关人士称,“娱乐圈很多知名大腕的聚会都是毒品聚会,一姐、一哥都是瘾君子,不吸一口,进不了圈子,融不进氛围。请客吸毒是某种聚会的最高礼遇。”
1998年,歌手罗琦在南京毒瘾发作,恍惚中上了辆出租车,让司机带她去买海洛因。罗琦吸毒被曝光,首度揭开了娱乐圈染毒的内幕一角。
2001年,第一个主动向公众承认自己吸毒的内地艺人贾宏声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拍摄了电影《昨天》。后因吸食过多大麻精神分裂自杀身亡。
2002年,跟陈佩斯有过精彩合作的喜剧演员姚二嘎吸毒过量身亡。与他殊途同归的还有去世时年仅25岁的电影演员朱洁。
那些时候,每爆出一个名字,就像一颗重磅炸弹从天而降,直指人们的心理底线。然而到近年,被爆吸毒的圈内人开始以群体面目出现,比如知名摄像师、录音师与导演张元一同被抓,而和满文军夫妇在酒吧厮混的还有歌手、造型师、导演等。
一位娱乐圈人士戏称,以前被抓的都是一个一个的,现在都是一窝一窝的。更令人担忧的是,群体性吸毒并非娱乐圈才有,它甚至已经成了寻常大众特别是城市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大牌沾毒被爆出来才算新闻,圈内好这口的无名小卒更多。”叼着根红塔山的摇滚乐手大伟(化名)对“娱乐圈有多少人吸毒”这个问题满不在乎。”在他看来,“飞叶子”(抽大麻的俗称)在圈内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司空见惯到没人觉得这是“吸毒”。
毒品亚文化:好这口的无名“文艺小卒”更多
2005年,曾10次登上《时尚》杂志封面的英国超模凯特·摩斯又登上了英国《每日镜报》的头版,不过这次的标题是《瘾君子凯特!》。丑闻曝光后,一向视其为时尚偶像的粉丝们顿时大哗。LV、CHANEL等奢侈品牌随即宣布终止与凯特的商业合同,BURBERRY也打消了与她第八次续约的打算。如果不是她及时公开承认错误,向公众道歉并承诺戒毒,就连老东家H&M这根救命稻草也抓不住。这就是主流文化的力量。
相形之下,我们的主流文化在面对亚文化威胁时,似乎反击力度欠奉。满文军事件后,与他有交情的圈中好友大多以“鸵鸟政策”来回避媒体,实在躲不过就以“很震惊”、“很意外”之类不痛不痒的套话回应,连利于行的逆耳忠言都鲜有耳闻。
这或许是为什么,许多网民在评论娱乐圈涉毒新闻时留言说:“明星吸毒很正常。”对主流文化的认同,远比不上对吸毒亚文化群体的高度容忍和漠视。
也许只有以文化来反击文化,才能让意识层面的问题得到解决。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