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龙应台们与台湾“创意”姿态

2013-09-07 09:19 未知/ □许诺 /

  ■台湾

 

  在台湾学者龙应台看来,文化的核心是自由。履任“文化部长”的日子里,龙应台对整个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理念都以此为提纲挈领式的引导和扶持。台湾的大女人们不约而同落脚在“创意”中,营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沸点。

 

  龙应台的提纲挈领:

  “文化的核心是自由”

  面对日益频繁的两岸文化交流,台湾学者龙应台曾在2013年度台北国际书展上说,在两岸理解、合作或是坚持的道路上,要非常细致,且需要多元思考。在她大力推行的“台湾文化光点计划”中,大陆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环。

  2008年5月初,正值马英九当选“总统”、尚未就任之际,龙应台在《文化,是什么?》中道:“品位、道德、智慧,是文化积累的总和。”她认为文化的核心是自由:“很少人认识到,文化政策和民主政治之间有一种扶持关系,像水载着船。文化的水越有活力,民主的船越能顺行。”

  4年后,台湾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龙应台在台北完成交接,正式就职上任。开始积极推进台湾文化的全球布局。她说,文化不是急就章,不要急功近利,需要从容地做,把基础打牢。高空的烟火固然好看,但埋在地下的基础工程要重要得多。在她看来,文化是台湾的世代“传家”。

  现在看来,在履任“文化部长”的日子里,龙应台对整个台湾文化产业的理念都以上述作为提纲挈领式的引导和扶持。

  这种扶持更多的在于声援与行动上的支持。她关心一切与创意文化有关的话题,并有意识的参与各种噱头。大陆《我是歌手》节目热播,她很高兴看到诸多歌手选择台湾歌曲,因为这说明“台湾站在创意源头”。

  事实上,龙应台曾带领自己的小孩去台湾孕育出众多独立乐团Live House(地下社团)看演出,说那里是台湾流行音乐的前端,也经常召集台北、高雄、台中等地的LIVE HOUSE经营者开会,鼓励他们组成联盟,并许诺定期出资支持独立音乐创作。当时有人形容为,终于等来了台湾独立音乐的“春天”。她认为街角的小书店承载了许多社区人的记忆,是社区情感的枢纽,更是呈现一个城市文化的指标,所以目前台湾的独立书店均可向政府申请资助。

  不能不提的是“台湾文化光点计划”。“台湾文化光点计划”以推介“台湾当代艺文”为核心任务,在历史、哲学、大众文化、艺术、文学、电影等方面,以演讲、座谈、研讨会、工作坊、艺文展演、台湾电影节或艺术节等形式,与全世界分享台湾文化。

  在一次偶然机会下,台湾富豪尹衍梁听龙应台提到“台湾一定要用文化走出去与世界对话”的理念,相当认同。尹衍梁于是决定捐出400万美元,启动“台湾文化光点计划”,这笔捐赠也成为“台湾文化光点计划”正式实施的第一桶金。

  在龙应台看来,成立“文化光点计划”,主要是要让台湾的艺文家们乃至所有台湾人开拓视野,乘上“文化翅膀”飞出去。

  龙应台正创造着二十八年前《野火集》里所期待与反对的文化氛围与土壤:“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每一个人都能竭尽所能地去发展他的才智”,而不是“像一群困在窄池里的青蛙” 。所谓开放的社会才有奔放的创意,自由的环境才有大胆的创意,台湾文化创意界不只有法蓝瓷、琉璃工房等国际品牌,街道巷弄也有许多特色文创小店,令国际背包客流连忘返。这时,作为官员的龙应台又表示,希望未来“文化部”能将创意源头和产业链接合。

  很显然,文化创意之于龙应台,是一场无止境的探索。

  陈文茜:

  “用创意通吃了所有媒体”

  成名于台湾政坛的陈文茜2005年结束“立委”任期,转投到凤凰卫视,做一档面向内地观众的话题节目《解码陈文茜》。她声称也将自此结束政治生涯,潜心搞文学创作。

  李敖说陈文茜:“除了歌剧和歌仔戏,从写书到广播到电视,从来没有一个人,这样通吃了所有媒体。”

  爱她者赞她“观察深刻、机锋犀利”,恨她者大骂其为“泼妇”。实际上,在蓝绿两阵营中,陈文茜都以创意见长:她将八公斤面条穿在身上去采访Lady Gaga,她邀请花博会的创意冠军制成头饰,代表牛肉面中的蔬菜。她会在微博上特别推荐以创意见长的稿饼店,因为他们将店面装置的如图书馆。她甚至自认“不能妥协,一妥协创意就没了,自信和生命力也没了。”

  2008年“马萧配”成型后提出“爱台湾愿景”,陈文茜坦言最大的“无景”是没有一项文化创意产业列十二愿景之中,并建议两人到北京走走。她甚至私下感慨,胡志强去了台中,马英九来了台北,否则以台北早已拥有的文化产值,这几年不会只有“光点”与令人害臊的失败小巨蛋。

  “我自己一直对这种知识、对新的发展充满了热情和理想。作为这样一个启蒙者的角色,用2年、3年、4年、5年……我给这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与贡献,会远远超过任何政治职务。”

  50岁的陈文茜,认为自己人生最大的幸运是:“比别人有空间、有自由度、有很大的影响力去做我想做的事情,我可以去做台北市长,我可以做一个为台湾人打开世界的启蒙者,我不愿意当前者,我要当后者。”

  孙芸芸:少奶奶的创意产业链

  台湾首席少奶奶孙芸芸并非单纯的花瓶。她知道“名媛”是以创意见长的身份或者职业。她们优雅的亮相于各式时尚派对,同时也需要调皮捣蛋一下,穿衣服大胆又有创意,80年代的、甚至《丑女贝蒂》里的夸张“Betty风”,都深受追捧。孙芸芸就曾经开心的拿着一盒桃红色眼影为难苦思冥想的化妆师。

  由于耳濡目染,孙芸芸甚至将创意发展成一条产业链。她担任着丈夫创办的著名百货微风广场时尚顾问兼代言人,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系出身的她还在珠宝设计领域发挥了自己的时尚才能,她曾于2004年开创个人珠宝品牌Tiara Group,又在2007年又创立了个人饰品品牌STAR by Yun,推出价位平易近人,设计闪亮且充满年轻活力的装饰品,受到年轻女孩的广泛喜爱。

  据说这位少奶奶常为了设计珠宝废寝忘食,她喜欢将创意实现在每个珠宝与饰品作品上,因为喜欢装扮自己,而使得她的创意源源不绝。在她手中,创意就是一条流淌的灵感和产业链。

  ■思想

  中国百年经济,

  最缺的是创造力

  文化创意革命成功的标准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是否已经渗透到大众文化中

  中国这一百年的进步(如果可借用这个词的话)付出多么巨大的代价,包括生命的代价、资源与环境的代价、教育的代价、公民权的代价,等等,对我来说,最大的还是创造力的代价。纵观百年,尤其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在文化上在文学艺术上有多少值得骄傲的成就呢?恰恰相反,到处是贫瘠与空旷,尤其在中华文明遗产和世界文化高峰的反衬下更加触目惊心。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影响最深的思想文化运动应该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这场完全由民间发起、民间主导的思想文化运动从观念上推动了人性的解放,初步普及了自由、平等、人格独立的观念。即便如此,经历种种历史关口,个人的主权者地位在中国仍未被确立,普世价值与中国古典传统的关联性,也未真正建立起来。

  在即将到来的观念变革风暴中,中国需要有场成功的文化创意革命。当个体本位的思想闪电击断无形镣铐,当反人性的恶之花不再绽放,“我”就会从“我们”中凸现出来,个体的价值与尊严,既是先天的,也是后天的;既是过去的,也是现在和未来的。如果先天没有获得,那就在后天争取;如果过去没有获得,那就从现在开始争取。这片土地上的个人觉醒与人文精神的确立,已经晚了500年,还能更晚吗?

  重建文化自信与“创意”驱动力

  毋庸置疑,中国人需要重建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确立、发现并承认个体的价值与尊严,才有可能找回文化自信。

  西方的崛起和繁荣,首先要归功于文艺复兴运动,归功于个人的觉醒。从独立到主流,这在历史上仿佛已成为“真理”:许多引领时代的先锋艺术,在当时都默默无闻甚至受到强烈排斥,但最后都战胜了时间,成为重要的传统,比如文学的象征主义、绘画的印象派。中国需要一场文化风暴,唤醒的目的是为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

  只有观念的进步,才有社会的真正进步。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有一段名言:“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人是一种有思想的动物。人类前进的每一步,表面上是靠脚带动的,实际上却是由思想驱动的。而任何思想首先都是个人的,而不是集体的。文艺复兴的贡献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不幸,一个文明的衰落,归根结底是失去了思想的驱动力。对中国来说,这样的驱动力有待进一步解放。